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

人才問題的建議方案


沒想到日前這篇文章:「蠢材講人才問題-從一個台大醫學院助理教授自殺談起」,連結為:http://terrylogin.blogspot.com/2012/08/blog-post_9.html,短短兩天內點閱率超過兩萬,研究生也收到不少切磋的意見看法,看起來關於年輕世代人才的問題,果真也讓許多年輕朋友關注,我們不要只是咒罵,有些看法提出來和大家討論:

◎請多開創業及實務課程:我講的不是那種隔靴搔癢,行禮如儀的政府大鍋菜的創業課程,外面當然已經很多團體或單位在教授創業的課程,但研究生以為應該針對創立公司、經營公司所需面對的財務稅法、如何開展業務,如何掌握商機、如何判斷公司狀況等等,盡量貼近現實來授課。不用請大牌的教授、也不要找成功人士,一些大型公司的成功模式根本不是微型創業可以學習的,多找一些有實務經驗的中小企業的老闆來上課吧。同時更應該邀請創業失敗的人來講課,讓大家知道失敗是怎樣造成的?如何避免失敗?哪些因素導致失敗?如果再來一次該怎樣改進改善?不要再找一堆知名大企業家、知名教授等來教導小型創業,太遙遠了,應該多從中小企業觀點出發設計課程。

◎設計創業金等支援創業團隊的機制:鼓勵年輕人創業,政府可以設定讓年輕創業團隊輕鬆借到創業第一筆資金:100300萬,當然有人會說已經有青創貸款了,也有一堆創業比賽、產學合作等專案,但業界的人都知道,這些政府專案很多都是已經很穩定的公司才申請的到,真正需要啟動資金的初創公司都借不到。只要創業團隊某個年齡內,就無條件借給100300萬,不用擔心這樣很浪費!

那個買骨董、把美女卻積欠一堆錢的力晶,向經濟部申請銀行債務紓困案,就合計紓困展延5個聯貸案共480億元。這筆錢如果用100萬一個單位計算,可以借給四萬八千個年輕創業團隊,既然都可以借給力晶這種王八蛋,那有何道理不能無條件借給年輕創業團隊。請見蘋果日報報導連結為: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inance/20110105/33087100

另外也應該設計一個復活機制,未來如果創業失敗,設計一個債務清償機制,不要一次趕盡殺絕讓勇於創業、卻沒有富爸爸、沒有雄厚背景的年輕人,因為創業失敗一次就變成長期負債,很難有翻身機會!可以把負債先保留,未來利用創業失敗者再去上班的收入,定期免稅或申請其他優惠,然後分期攤還!研究生提這個並非要袒護創業者,但很多時候年輕創業者失敗了,但其實她經過一次失敗,如果累積一段時間再出發,其實對創業成功有更高的助益,但卻因為負債喪失了再次打拼的機會。並非要完全免除債務,但可透過設計,讓年輕創業失敗者先累積經驗,再投入工作再次創業後,利用免稅、優惠條件來分期清償先前的債務。

研究生這樣提議是基於勇於出來創業者承擔較高風險,卻是社會的創新動力,如果不贊同這個立論,那也沒啥好討論。至於優惠免稅,政府給許多高科技廠商、甚至一些特定產業的優惠租稅等也沒少過,不差再給新創事業者一些優惠。研究生提議的用意是讓創業失敗的人,可以盡快累積經驗再次創業,提高創業成功機會,或者就回去上班,但不要因為一次創業造成人生從此沒有奮鬥的機會。

◎新創事業團隊的配套措施:可以給予某特定年紀內創業團隊一些補助,只要有創業通過特定審核就提撥,比如辦公室租金的補貼、聘請員工的薪資補助等等,一方面讓房地產活絡使用,一方面也提高就業率。讓新創公司存活率提高,因為許多新創公司一開始通常是因為租金、薪資耗掉了期初資本額,等到產品或想法成熟,卻已經沒有錢可以行銷,或者在設計生產後續產品,是很可惜的事情!

像德國聯邦政府就提供創業補貼,辭職選擇創業的人,可以領到原工資70%作為薪資補貼,連續發放9個月。在德國創辦中小企業,政府也協調銀行獲得較優惠的貸款。

上述所提方案都應該設計「排富條款」,如果家裡很有錢、或者是資源已經很足夠的人創業,都應該排除,但國家應該鼓勵年輕人創業,這應當是很正確的方向!創業存活率當然很低,但只有越多年輕人創業,越多年輕人累積創業經驗、甚至創業失敗的經驗都好,台灣經濟才會有機會!

研究生提出這些拋磚引玉的方案,執政團隊其實有很多更厲害的人,不要只是大拜拜地提出口號很響亮的專案,或者專門補貼給某些特定對象的政府補助案,或者限定資格,反而新創公司看的到、拿不到的補助案。或者政府只是編列大筆預算,卻只耗費在沒有生產力的部分,比如只是補貼青年失業給付,這種錢花了就像丟到水裡,何不好好補助新創公司,提高新創公司存活機會,創造後續更多就業和商機呢,請見報導「輔導能就業? 青年使用最多的是失業給付」,連結為: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0462.html

不要再說台灣年輕人不好,台灣也不是沒人才,重點是怎樣設計制度,讓人才可以在現在的環境發揮!時空環境和以前已經不一樣,現在國際間競爭激烈,中國吸引台灣人才,新加坡更是努力在爭取台灣人才,幾千年前中國的故事就告訴我們,人才是要有相對環境才可以吸引的,請見《戰國策‧燕昭王求士》,連結為:http://www.cognitiohk.edu.hk/chilit/Xian%20Qin%20Literature/JianGuoCe/JianGuoCe_06.htm

重點節錄如下:
帝者
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詘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學,則百己者至。先趨而後息,先問而後嘿,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馮幾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