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6日 星期日

從日治時期大安溪圖資料、清朝歷史等討論2023年8月5 日苑裡大水災

忙著家中的事,但8月5日周六早上從故鄉苑裡要前往大甲的道路縣道121淹水,新聞報導整個苑裡鎮淹大水:

自由時報:致災性豪雨 苗縣苑裡災情嚴重 部分崩塌駁坎持續清理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387512

有很多鄉親檢討許多政府及各種清理水溝等各種方案,但我想整理一下過往歷史資料,希望能夠給現在的施政者一些參考。日治時代有許多橫跨苑裡鎮的大安溪的資料,苑裡主要就是因為大安溪流域,從山裡面蜿蜒一直到苑裡出海,其他如房裡溪、山柑溪、社苓溪等,應該都跟本次水災有相關,但可以看看日治時代大安溪流域的資料。

以下水利規劃試驗所的水利規劃試驗文物數位典藏網可以查詢:

https://museum.wrap.gov.tw/display.aspx?Type1=B&Type2=30&s_status=1&area=%E4%B8%AD%E9%83%A8%E6%B2%B3%E5%B7%9D

舉例來說以下是昭和9年至10年(1934年至1935年)的大安溪火炎山堤防擴築工事寫真帳,工程用了當時12萬4,389元,





此外還有1908年(民國前4年8月、明治41年)、一百多年前大安溪流域的資料:苗栗廳管下大安溪實測平面圖-大安溪河川圖

https://museum.wrap.gov.tw/detail.aspx?serial=20180530114225698_wes0527&Type1=B&Type2=30


此外1945年有美軍航照圖,可從以下網站查詢:

https://gis.sinica.edu.tw/showwmts/index.php?s=tainan&l=Tainan_1945


這篇引用自經典雜誌、作者黃同弘 ‧ 第221期2016.12:【穿越時空瞰台灣】海線地帶 鐵道與堤防的百年身影,文章連結: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31439

引用部分內文:

今日,我們行過大安溪橋時應會疑惑,為何日南在大安溪的北岸,但卻並非劃入苗栗苑裡治下,而包括日南、西歧、銅安等里在內的溪北地區,俱是屬台中大甲地界。日治初期調製的台灣堡圖上,清楚描繪原大安溪、大甲溪沖積扇面上,河汊分流的舊貌。移墾時代的海翁窟(大安)港或五汊(梧棲)港,皆是位於兩溪下游支流的河港,後因淤積而沒落。即是因著河川的搬運與堆積作用,下游河水左右漫流、河道不時變動,而早期聚落多位居河漫灘上地勢較高處。日治初期的大安溪主河道,實為今中苗交界之北的房裡溪,火炎山堤防的完成,將房裡溪原有水流往南壓束;而後,日治中期至戰後初期,下游堤防漸次完備,大安溪才固定為今日所見,所謂「溪北地區」僅是水泥堤防時代的人們才有的地理認知。

從移墾時代往來交通的河汊港口,面對無常水患而形成的水官祭祀,到二十世紀初對此激變溪水的現代治理,並以縱貫鐵公路連結台灣南北;河川功能逐漸轉變,舊日汊流成為灌溉排水溝渠。在一九四四年的傾斜航拍中,前年大水中崩潰的火炎山堤尚未修復,六股、九張犁、日南農地上仍可見大面氾濫痕跡,我們可以據此想像大安沖積扇上原有的開闊網狀流路景觀。

綜合以上資料可以了解,其實苑裡、大甲、日南地區都是大安溪不斷改道,會有各種氾濫可能性的地區,從故鄉一些地名也可以看出當時河道地區,比如現在故鄉苑裡鎮泰田里的溪仔田,就在這次水災嚴重的藍田寺附近,這一帶過往應該就是大安溪流域的河床。



對照這張清朝時古地圖:杜正勝題解,《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從這張圖可以看到故鄉苑裡在清朝時的環境,而郁永河在康熙36年(1697年2月)渡海到臺南安平,一路從台灣南部乘牛車到淡水,曾在故鄉苑裡住了一晚,郁永河等人在康熙36年(1697年11月)完成鍊硫工作離開台灣,其著作:裨海紀遊,曾有這樣的紀錄:

二十三日(當年康熙36年1697年3月),余念二舶,遂叱馭行。行二十里,至溪所,眾番為戴行李,沒水而過;復扶余車浮渡,雖僅免沒溺,實濡水而出也。渡凡三溪,率相越不半里;已渡過大甲社〈(即崩山)〉、雙寮社,至宛里社宿。自渡溪後,御車番人貌益陋,變胸背雕青為豹文。無男女,悉翦髮覆額,作頭陀狀,規樹皮為冠;番婦穴耳為五孔,以海螺文貝嵌入為飾,捷走先男子。經過番社皆空室,求一勺水不可得;得見一人,輒喜。自此以北,大概略同。

康熙年間就有相關三溪流水高難度的記載,這三溪應該包含大甲溪、大安溪等,整理大安溪流域的這些歷史紀錄,希望給各位鄉親參考!



2023年7月27日 星期四

新竹竹北市六家古厝群、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包含三級古蹟問禮堂、縣定古蹟林家祠及大夫第(善慶堂)、歷史建築忠孝堂等多棟古厝:乾隆14年(1749年)林先坤與其父林衡山、兄長林居震等族人自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渡海來台

今天要介紹新竹縣竹北市高鐵站旁邊的古蹟:竹北六家林家祠(縣定古蹟),這附近有一整塊的古蹟群,很值得來看看。竹北整個建商都把房價炒高,也成為很繁華的地區,但還是保留了六家這群古厝建築,非常棒!

整個六家古厝群就在交大的客家文化學院附近,六家林氏古厝群包含以下:三級古蹟問禮堂、縣定古蹟林家祠及歷史建築忠孝堂等多棟古厝,這區域稱為客家文化園區、導航地址為:地址: 新竹縣竹北市東平里2鄰16號

請先參考以下說明:

竹北市公所網站:六家古厝群,回顧竹北開拓史

https://www.zhubei.gov.tw/travel/4_p2.php?menu=1288&typeid=1287&circulated_id=6054

[新竹竹北].六家林氏古厝群、作者: Tony

https://www.url.com.tw/blog/?p=24091

新竹縣文化資產學習網:六家水圳園區導覽

https://ggs7719.github.io/cultures/contact.html

竹北六家地區的舊地名為「六張犁」,更早期漢人未開墾前則稱為「霧崙毛毛荒埔」。1920年至1941年間日本改為六家庄的行政區。六家地區林家祖先為來自廣東饒平的客家人,乾隆14年(1749年)林先坤與其父林衡山、兄長林居震等族人自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渡海來台,乾隆17年(1752年)林欽堂、林孫彰、率領林居震、林先坤等人從鹿港來到六家開墾。當時土地以「犁」為面積計算單位,一張犁約等於五甲,林家開墾三十甲土地地名稱為「六張犁」。六張犁地名沿用上百年,一直到1920年改名為「六家」。林家開墾六家時期,台灣常有族群與原漢之間各種衝突,林家以緊密的宗族力量在六張犁形成單姓聚落,聚落外圍挖壕溝,築刺竹,設隘門,以客家人的團結精神落地生根,擴展成為當地豪族。

林家由林先坤為進入竹北開墾第一代,最具領導才華,陸續有族人由家鄉渡海來台進入六張犁開墾。六家整個古厝群包含以下建築:可參考以下地圖(引用自:新竹竹北.六家古厝群(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901篇)


1、
大夫第:

乾隆31年(1766年)開始興建、於乾隆35年(1770年)林先坤首先創建善慶堂作為祭祀先祖的祠堂,建立林家在竹北的家業,後因林先坤在林爽文事件時(乾隆51年至52年平定、1787-1788年)曾組織義民軍保衛鄉土(林爽文為漳州籍閩南人為主,泉州人及客家人大多加入清軍對抗之),協助官兵平亂又建立義塚,建立義民廟並捐施祭田、造橋等公益事蹟,獲清廷頒賜「褒忠」匾額及軍功獎勵。其三子林國寶也積極參加地方公益,曾贊襄竹塹改建修城之事,林國寶於嘉慶年間捐官得監生,後嘉慶23年(1818年)稟請朝廷追封其二代奉直大夫,恩准與其祖衡山公、其父先坤公同獲「奉直大夫」誥封,奠定林家官方榮耀與名望。林國寶隆重奉旨孟冬之時在林氏公廳「善慶堂」舉行大典,將封贈聖旨奉旨於慶善堂內聖旨樓,慶善堂因此改名為大夫第。



大夫第建築特徵:為正身五開間,橫屋加建格局。在正身下廳部分為供奉林姓族人之牌位,是主要祭祀空間,兩旁落額間放置清廷增封之頭銜匾額;橫屋為住居;天井部分現況為曬衣空間,當有祭典時則為主要祭祀的戶外空間;禾埕部分則作為停車使用。

可以看一下建築細節,還有旁邊頹圮的部分,這是人世間真實樣貌!以及與旁邊建築之間的石造通道,非常饒富古意!









2、林家祠:

請參考國家文化資產網介紹: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070912000001

林家祠創建於乾隆年間,原為林先坤聯合族人組織祀祭林家饒平八世祖的「次聖公嘗」,為饒平六屋(六個支脈)派下總祠,因此稱為「林家祠」。由於次聖公嘗財力龐大,光緒8年(1882年)際薰公(林雲漢)等倡建祠堂,稱次聖公廳,為廣東饒平六房的總祠、饒裔客家宗族文化的縮影。乾隆55(1790年)年購買第一筆土地在六張犁,作為次聖公祭田。此後陸續購買六張犁庄、鹿場庄、枋寮庄、八張犁庄、九芎林庄等多筆土地,嘗會收益充作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客家人農曆正月掃墓)先祖祭典費用,奉獻豬羊牲禮致祭,派下人等齊集到祠堂拈香祭拜。明治44年(1911年)改建為現今一正屋、兩橫屋(護龍)與一門樓之規模,並改名為林家祠,並於1951年翻修正身,1981年建造圍牆與天井遮蓬。

















3、問禮堂:問禮堂建於道光12年(1832年),其興建緣於道光11年(1831年)林國寶之子林繩褒(秋華)中鄉試武舉人,故於次年擇地建問禮堂,豎立旗杆以光耀門楣,完成後與大夫第合稱南北雙廳,並作為林家的議事公廳。林秋華中武舉人之後對地方之開發功績卓著,道光13年集資設隘開拓九芎林、三重埔等地,道光中期後又前往開墾噶瑪蘭,多至數百甲,其後裔均在宜蘭發展,當地如有民居堂號問禮堂者,均為林家之後代。

請參見維基說明: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B%B9%E5%8C%97%E5%95%8F%E7%A6%AE%E5%A0%82

問禮堂四合院做為林家議事公廳,並於堂前豎立旗杆光耀門楣。問禮堂取自《論語》為政篇典故:林氏先祖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林家也將原善慶堂改名為「大夫第」。問禮堂、大夫第相鄰並稱「南北雙廳」














4、忠孝堂:地圖中有兩個忠孝堂,一個地址為東平里13號、一個為東平里18號,分別坐落於林家祠的兩側,請參考以下說明:

13號忠孝堂:

https://nchdb.boch.gov.tw/embed/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070912000005

原為林姓祭祀公業管理人林家人居所,為典型客家傳統民居,保留傳統客家農村生活型態,後因故轉讓姜姓人士,以往每年褒忠亭義民廟祭祀用之牲畜均在此屋後方宰殺。

可以看一下客家建築的牆壁,以及鑲嵌在牆壁中間的神龕祭拜處。

18號忠孝堂: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070912000003

民俗公園忠孝堂位於東平里18號,具有百年歷史,原為老屋彭城公派下所有,後轉讓林先坤第六房派下,為前省主席林光華先生祖屋,日治時期因風水考量於原圍牆內加建一道圍牆,成兩道圍牆的形式,正廳保留原有格局,但左右橫屋均已改建。





















5、義靈祠:在古厝群旁邊,又稱「朱羅伯公」,為紀念林先坤之義僕朱阿羅所建之衣冠塚。相傳為林家丁勇的武術教頭,因閩客械鬥替林家頂罪而亡,林家感念其恩德而建之。林家後代至今仍定期祭拜。建築為石契小祠,石雕非常古樸精緻。





6、新金順:這是六張犁林家聚落最東邊的建築物,興建年代略晚於問禮堂,是林家的商號,除販賣聚落日常生活用品外,亦為中藥店及旅人跌打損傷的治療場所,商號提供整個林家聚落日常生活所需,可遙想當時聚落極盛時期的規模。新金順附設水力驅動的碾米廠,現僅存部份水溝遺蹟。





整個聚落充滿蔥鬱的茂密樹木,連廁所也是古風的磚造建築,六家林家古厝群值得您來一趟。另外林家子孫有新瓦厝河西世第門樓,位於文興路一段,是林孫檀的三子林象賢(上六房)和四子林象明(下四房)於嘉慶10年(1805年)新建聚落、因此稱為新瓦厝,本次筆者沒有拜訪,希望下次可以參觀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