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古蹟古廟:三重區先嗇宮新北市中和新蘆線(新莊線)建於乾隆20年(1755)、三重興德祠建於乾隆20年(1755年)
台北市捷運中和新蘆線(新莊線)有一站先嗇宮站,可見這座廟宇的重要性,拜訪時間為2023年9月(當天下雨陰天),現在發表!
在開始先繞到三重興德祠:這是成立於乾隆20年(1755年)的古老土地公廟,興德祠地址為:三重區中興北街40之2號。
中研院介紹如下:
https://gisrl.ascdc.sinica.edu.tw/religiontw/?q=node/732
乾隆20年(1755)有五姓人士到泉州府帶福德正神金身回臺,在現今廟址(中庄仔,當時僅是田地中一塊空地),由信眾以神明會方式,擲筊請福德正神到家裡鎮宅祈福。據民國95年筆者田野調查時,眾多地方耆老同聲言:「中莊(庄)仔」就是現在的中興里,晚上打鑼更的人經常看到有「土地公火」出現在田崙中,因此決定於此立廟」。
直至民國43年,初建廟宇時只是一間平房建築,隨著信眾增多,民國73年改建為現在兩層樓的建築,現在興德祠的神明廳、拜亭和香爐都在二樓,一樓保留多方初建宮廟歷史淵源的碑記和工程紀錄的碑記,在民國51年碑記中可以看到味全捐獻一千元,太平洋捐獻五百元。由此可見,長久以來興德祠就是中興里(中庄仔)主要的土地公信仰中心。(以上取自三重區公所製作《三重寺廟文史》)
三重先嗇宮:地址為:三重區五谷里五谷王北街77號,其維基說明如下,現為縣定三級古蹟: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8%E5%97%87%E5%AE%AE
乾隆10年(1745年),李姓先民來二重埔開墾,民眾從福建恭請神農大帝神像奉祀。當時墾民依靠沙洲一帶耕作的田,所以拜起此農神。乾隆20年(1755)元月十一日建廟於三崁店,為今新莊區交界大漢溪畔,約金陵女中後方,取名「五穀先帝廟」又名「五谷王廟」。因屢遭大漢溪水患,遷建於五穀王村。道光30年庚戌年(1850年)由地方仕紳林茂盛倡議重建,擴建成兩殿。由林本源家族、林順成等人捐建,名字刻於重建碑、木刻詩籤版上。
日治時期改名為「先嗇宮」。「先嗇」之名取自八蜡的農業神之一,排首位,也就是神農氏。大正14年(1925年),林清敦邀集李種玉、李聲元、黃論語、蔡雍、鄭根木等保正仕紳再度集資重建。
拜訪時先嗇宮也在整修中,其建築花磚為1925年整修期間工匠在前殿牆面打造四大幅的花磚牆,2013年被報導時是北臺灣最大的花磚牆(金門也有很多閩南建築的花磚)
對聯為大正丙寅年(1926年)重修所題:
後殿前的石刻:有1954年甲午年重修、2004年甲申年重修
正殿前的石獅:還有兩側大門的底部
廟中匾額:道光30年庚戌年(1850年)先知先覺匾額,由縣官林月松敬題,這次重修幾乎由林姓家族捐獻,由仕紳林茂盛及「林本源家族」為主要捐贈者。外匾是在民國71年由裔孫「林根旺」率子「國雄 朝本 朝明 朝益 朝祥 朝清」再修,是歷史上非常罕見由後代子孫修復匾額再獻的匾中匾。
另一個匾為大正丙寅年(1926年)重修的治本於農匾額。
廟內眾多石柱:都是有年代的古蹟,其作者皆為清代、大正年間重修時的社會名流題字:如林旭初、張書紳、陳維英、陳維菁、李種玉、羅秀惠等人的石柱聯文。廟中還有一尊兩百多年的神農大帝神像。
斲木揉木普矣功成於地
Comment Form under post in blogger/blogsp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