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不識陳近南,便做英雄也枉然:鹿鼎記反清復明天地會總舵主韋小寶師父陳近南原型明鄭陳永華墓柳營台南幾座古墓:藩府二鄭公子墓藩府曾蔡二姬墓施瓊芳墓曾振暘墓
認識老師的人都知道,我喜歡研究歷史,也熱愛找台灣的各種古蹟,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小常識:平生不識陳近南,便做英雄也枉然,鹿鼎記中反清天地會的總舵主、韋小寶師父陳近南,其實是依照明鄭時期被稱為軍師的陳永華參軍為原型創作,而可能大家不知道,陳永華死在台灣,而其墓葬最早是在台灣,後來清朝平定台灣才將其骨骸帶回中國,今天來介紹這個有趣的陳永華(陳近南)在台南柳營的衣冠墓塚。
喜愛明鄭台灣歷史可參考以下資料
1644年(明崇禎17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陷北京建立大順政權,崇禎皇帝煤山自縊。
明永曆十五年正月(1661年),鄭成功在金門誓師親率將士25000名、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次月抵達明鄭的領地澎湖,四月初二(4月30日)抵達鹿耳門利用漲潮在鹿耳門及禾寮港登陸。以優勢兵力包圍「普羅民遮城」,不久普羅民遮城守將Jacobus Valentijn投降。
四月初七日鄭成功親率大軍,對防禦堅固的荷軍首府「熱蘭遮城」進行攻打。十二月初六日(1662年1月25日)鄭軍於鯤鯓半島發動總攻擊,烏特勒支碉堡被荷蘭守軍自行炸毀後撤退,兩天後大員評議會決定議和談判。大員長官揆一於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簽署和約投降。
維基百科資料:明鄭台灣時期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6%98%8E%E9%84%AD%E6%99%82%E6%9C%9F
1683年(康熙22年)7月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攻台,鄭氏政權投降清朝。
永曆十六年五月初八(1662年6月23日),鄭成功過世時年38歲。繼位的鄭經任用陳永華為諮議參軍,拓展實業,整飭吏治,強固治安,並開墾台灣土地屯田,陳永華維基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6%B0%B8%E8%8F%AF_(%E6%98%8E%E9%84%AD)
陳永華(1634至1680年)為福建龍溪石美(今龍海市角美鎮石美村)人,1656年(永曆十年)得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薦,與鄭成功論政,陳發表見解深得鄭成功賞識,並譽「復甫乃今之臥龍也」,授予「諮議參軍」之職,委為其子鄭經之師,成為鄭家麾下謀士,於明鄭治理如擬定政策、建立制度等貢獻良多,因而有「鄭氏諸葛」之稱。
陳永華夫婦原合葬於赤山堡大潭山(今臺南市柳營區果毅後)。鄭氏政權滅亡後清朝把兩人遺骸遷葬回福建泉州府同安後溪鎮下店鄉(今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後溪鎮後溪村),原墓碑荒廢。日治時期被一位日本人發現。
原墓碑已經模糊,上刻:
皇明贈資善大夫、正治上卿、都察院左都御史、總制、諮議參軍、監軍御史,諡文正陳公暨配夫人淑貞洪氏墓
1954年在發現墓碑原處,蓋了一座衣冠塚,曾在民國42年被列為二級古蹟民國74年11月解除古蹟,因其僅是衣冠塚;臺南縣政府於98年5月公告為歷史建築。
旁有石刻文:台南縣政府製,中華民國六十五年六月,陳永華將軍古墓沿革,內文如下:
陳永華將軍古墓,創建於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陳永華復甫,福建同安縣人,明諸生,深通孫吳兵法,復窮孔孟之書,父鼎以孝廉官同安教諭,明末死節,延平郡王鄭成功賞識陳氏才華,聘為參軍,使輔世子鄭經,永曆十六年五月,鄭成功積勞病逝,子經嗣位,授咨議參軍,草擬規章,規劃制度,百政俱舉,嗣擢總制,留守東寧,時經率軍轉戰漳詔,永華在後訓兵撫民,愛惜士類,儒術佐政,地方又安,稱世子文臣第一,永曆三十四年七月陳永華卒,與夫人洪氏合葬天興州赤山堡(即今果毅後)。民國十八年,於原野荒草榛間,發現墓碑,乃移置原墓地,重建保存之,墓碑文為「皇明贈資善大夫正治上卿都察院左都御史總制諮議參軍監軍御史謚文正陳公暨夫人淑貞洪氏墓」。民國四十二年,省政府指定為台灣省史跡。民國六十年本府撥款由陳氏宗親會重修民國六十五年五月由本府收管理。
另一個石刻碑文:民國66年台南縣代理縣長李悌元刻
這個金庸筆下、韋小寶師傅、武功蓋世的天地會總舵主,真實生活中應該是個書生、1634年生、1661-1662年間隨鄭成功到台灣,1680年死於台灣46歲的軍師,和老婆洪淑貞一起埋在台南柳營,後來骸骨又被遷回福建泉州府同安後溪鎮下店鄉。陳永華在傳說中是反清復明的秘密組織天地會(洪門)開山祖師,我和朋友一直很想拍一段腳底用奇異筆寫上清明、重陽的短視頻。今日一見陳永華衣冠塚,也算是得償所願。真所謂:平生不識陳近南,便做英雄也枉然!
其子孫中較有名為:次子陳夢球,1663年中舉人,1694年中進士,是臺灣第一位出身的進士(鄭克塽降清後隨清軍到北京,編入漢軍正白旗)。
台南柳營是個農牧地區,明鄭時期也是屯兵之所,之後我們會介紹想見你拍攝地點,也在柳營,台鐵前後站分別為新營、林鳳營,都可以想見是屯兵之地,維基百科介紹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F%B3%E7%87%9F%E5%8D%80
來到府城台南市後,除了美食,今天也帶大家看幾座古墓,但因為時間緊湊,有些在公墓中有其他墳墓,就不把照片放上,但不是老師專找古墓,真的是看看古人生死之地,可以了解腳下這塊土地的歷史呀!
在台南南區,以前城門外的桶盤淺墓園,也是以前大南門外的墓地中,有台南市四座古墓定為古蹟:三座明代古墓、一座清代著名古墓,分別介紹如下。其實老師也是很膽小,來探訪古墓也是腳發抖,但就想看看明清古墓,只好忍著害怕一直走:
1、藩府曾蔡二姬墓:藩府,就是鄭成功的延平郡王府」,曾蔡二人是鄭成功姬妾,康熙38年(1699年)時因地處偏遠而未與其他大多數明鄭時期的鄭氏家族與文武官員之墓一起遷回中國,而與藩府二鄭公子墓成為僅存於臺的鄭家之墓。僅剩墓碑為原古物。
維基百科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7%A9%E5%BA%9C%E6%9B%BE%E8%94%A1%E4%BA%8C%E5%A7%AC%E5%A2%93
2、清光緒三年(1877年)施瓊芳墓:進士施瓊芳的墳墓,其次子施士洁亦為進士,父子二人為臺灣唯一父子檔進士。僅剩墓碑為原物,碑文:「光緒丁丑年,岑江,皇清賜進士第考星階施公、敕封安人妣勤正黃氏墓,男士沅、士潔立。」
維基百科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D%E7%93%8A%E8%8A%B3%E5%A2%93
以下兩個古墓因為方位不明確,所以尚未看到:
3、藩府二鄭公子墓:二鄭公子指的是鄭成功四子鄭睿(字聖之)與十子鄭發(字省之)二人,死時二人均無嗣合葬此地。康熙38年(1699年)明鄭鄭氏家族與文武官員之墓大多遷回中國,可能因地處偏遠或二人無嗣之故未被遷移留了下來,與藩府曾蔡二姬墓為僅存於台灣的鄭家之墓。除墓碑外皆為整修時留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7%A9%E5%BA%9C%E4%BA%8C%E9%84%AD%E5%85%AC%E5%AD%90%E5%A2%93
4、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曾振暘墓:位於臺南南山公墓內,除墓碑外皆為1975年整修,墓碑最上面橫刻「皇明」二字,中間豎刻「澄邑振暘曾公墓」,其上款刻「崇禎十五年」,下款刻「孝子若龍若鳳仝泣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B%BE%E6%8C%AF%E6%9A%98%E5%A2%93
Comment Form under post in blogger/blogsp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