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北京市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以下皆為維基資料彙整:
1945年8月29日:設置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蔣介石委任陳儀為台灣省行政長官,之後又委派兼任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10月24日陳儀在美軍將領陪同下從上海飛抵台北。10月25日依照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佈《一般命令第一號》規定,陳儀代表接受在台日軍第10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投降,作為盟軍中國戰區蔣中正特級上將代表,軍事接收臺灣。
1947年2月27日晚間:於臺灣菸公賣局查緝私菸引發228事件。
1947年3月11日:國民政府特令國防部長白崇禧赴臺,前往臺灣「宣慰」並權宜處理各項事務。上午白在南京接見臺灣省旅居上海代表面告政府處理臺變方針。3月17日,白及蔣經國於中午搭機抵達臺北,處理善後事宜。下午白發表宣字第一號公告,昭示中央政府處理臺灣事件之基本原則。
1947年3月18日:下午4時白崇禧在臺北賓館招待各界,稱臺省事件係受少數共產黨分子及少數浪人之煽動,現大致安定,僅有少數青年現仍避居深山,盼望彼輩早日歸來,各安生業,政府決不追究。3月20日,白再發表談話,慰外省籍公務人員不要因曾受到生命財產損害而灰心喪志,須知極大多數臺胞仍極愛國。3月22日白在臺中向全省廣播稱:「對於此次圖謀叛亂的主犯,必須從懲辦」;「現臺灣警備總司令已決定分區綏靖,如共黨暴徒仍執迷不悟,將劫奪警察槍枝及倉庫武器彈藥被服不予繳還,國軍為綏靖地方,必須痛剿,徹底肅清。」3月25日白在臺北對記者稱:「據各地所見,臺灣之騷亂,大致平息」,至逃匿深山僻壤之少數暴動分子及共產黨徒,約1000人,「凡不明向政府悔過自新者,國軍將追蹤搜尋」。
1947年3月28日:白崇禧召集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參謀長柯遠芬、處長林秀欒、憲兵團長張慕陶、陸軍整編第二十一師第一四六旅旅長岳星明等各單位主管舉行會議。4月1日白在臺北舉行記者招持會,就臺灣今後局勢宣布「善後措施」,謂必須以「殺一儆百之效」在臺灣厲行統治。4月2日白專機離開臺灣,返回南京;臨行前指示臺灣各軍政機關,務必將這次「圖謀叛亂之首要分子依法嚴懲」。4月7日國防部長白在中樞紀念周報告臺灣事變之起因,並提出善後措施:政治上將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改為省政府,並增加省府委員人數,於省府各廳、處、局增設副職,經濟上將專賣局撤銷,改為菸酒公賣局,貿易局改為供應物資機構等。4月14日白簽呈蔣,臚陳今後對臺改進意見,其要旨為:甲、行政,乙、經濟,丙、教育,丁、軍隊及憲警保安部隊,戊、其他;4月16日蔣批示:「所擬皆可如擬」。
1947年7月13日:鄭洞國(1903年1月13日-1991年1月27日,字桂庭,湖南石門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黃埔軍校第一期,曾參加北伐戰爭)代理東北保安司令長官職務,原長官杜聿明7月8日因病離職,8月改任東北行轅副主任。
1947年8月2日:蔣介石撤銷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併入東北行轅;是日接見陳誠,令其前往東北負責指揮軍政。8月6日陳自南京抵達瀋陽;行前蔣接見,指示東北黨、政、軍整理方針。1947年8月5日至7日,美國總統特使魏德邁蒞臨東北視察。8月10日陳在瀋陽商定改組東北軍政機構。
1947年11月:孫立人將陸軍訓練司令部遷到臺灣省高雄縣鳳山鎮,並從新一軍調去幾百名他在稅警總團和在緬甸作戰時期的幹部,一同前往臺灣訓練新兵,在臺灣建立新軍。
1947年12月21日:東北行轅副主任鄭洞國飛抵南京,謁蔣介石報告東北軍事,請示機宜。12月24日飛返瀋陽。
1948年1月:蔣介石任命衛立煌(1897年2月16日-1960年1月17日,字俊如又字輝珊,,安徽合肥(今肥東)人)接替陳誠擔任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1月17日,國軍召開軍事會議,成立東北剿匪總部,蔣介石委任衛立煌為東北行轅副主任兼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鄭洞國和范漢傑任副總司令。東北行轅主任仍由陳誠兼任,而不常駐東北,由衛立煌代行主任職權、執掌東北軍政大權,3月鄭洞國兼任第一兵團司令和吉林省政府主席,率軍堅守長春。
1948年1月:內蒙古人民自衛軍改稱為內蒙古人民解放軍。司令員兼政委烏蘭夫,副司令員阿思根(1948年1月病逝)、王再天、那欽雙合爾,參謀長吉合,政治部主任方知達。
1948年3月29日—5月1日: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南京國民大會堂召開,按照中華民國憲法選舉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4月19日蔣介石以2,430票當選第一任總統;李宗仁在4月29日以1,438票對1,295票當選為副總統。5月20日在國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宣誓就職大典,由國民大會主席吳敬恆監誓。
1948年5月:谷正倫回任貴州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後又任貴州綏靖公署二級上將主任。
1948年5月23日至10月19日:長春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包圍,守方第一兵團司令官鄭洞國,10月15日解放軍攻占錦州,國軍10萬餘人全數被殲。同日,蔣介石親抵瀋陽向鄭洞國空投手令,命其率六十軍,新七軍立即突圍,10月17日夜曾澤生率六十軍三個師共26,000餘人倒戈,解放軍控制長春東區。10月19日清晨,新七軍放下武器,長春全部被解放軍占領,只有鄭洞國兵團總部機關和特務團固守中央銀行大樓。兵團副參謀長楊友梅與解放軍聯絡,提出「抵抗」一二日後再投降。10月20日晚11時,鄭洞國向蔣介石發出訣別電報。10月21日凌晨4時,在一陣朝天開槍後,兵團總部舉白旗投降。鄭洞國意欲自殺,但手槍已被取走,他被部下簇擁到一樓大廳面見解放軍。鄭洞國最終同意放下武器聽候處理,詞條長春圍困戰: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5%BF%E6%98%A5%E5%9B%B4%E5%9B%B0%E6%88%98
1948年6月25日:白崇禧新任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自南京抵達漢口。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遼瀋戰役歷時52天,遼西會戰又作遼瀋會戰、錦沈會戰。遼西會戰發生在遼寧省西部(以錦州為中心)和瀋陽、長春地區,是中國近代史中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三大會戰」之一。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參謀長劉亞樓指揮東北人民解放軍向被分割於瀋陽、長春、錦州等地的中華民國國軍發起進攻,以傷亡6.9萬人代價,消滅及收編敵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衛立煌率領的1個剿匪總司令部、4個兵團部、11個軍部、36個整師及地方部隊計47.2萬人,俘國軍少將以上軍官186名。東北人民解放軍控制了東北全境。會戰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在兵力數量方面超越中華民國國軍。詞條遼瀋戰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E%BD%E6%B2%88%E6%88%98%E5%BD%B9
1948年6月25日:白崇禧新任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自南京抵達漢口。
1948年9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發動濟南會戰,9月23日濟南外城被共軍全部攻占。9月23日18時,許世友下達攻擊內城命令、第九縱隊第一個攻入濟南,第九縱隊25師73團獲得「濟南第一團」稱號,9月24日攻佔濟南。經過8晝夜激戰解放軍攻克重兵防守、工事堅固的濟南,開創奪取大城市先例。國軍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1904年1月17日-1968年7月3日,字佐民,山東泰安人。黃埔軍校三期畢業,七十四軍創設人之一曾任軍長。後升任集團軍及方面軍總司令、山東省省主席)化裝出逃,9月28日在壽光縣被俘,詞條濟南戰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5%8E%E5%8D%97%E6%88%98%E5%BD%B9
1948年10月5日至1949年4月25日:太原戰役,是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期大型戰役,發生於中華民國山西省太原。1948年10月解放軍華北野戰軍等部在徐向前指揮下發起戰役經過六個月激烈戰鬥、雙方共陸續投入42萬餘部隊參戰。最終解放軍於1949年4月25日攻克晉系軍閥閻錫山控制的山西省會太原,占領山西乃至華北全境。詞條太原戰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5%8E%9F%E6%88%B0%E5%BD%B9
1948年10月7日至 1948年10月15日:錦州戰役,是第二次國共內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與中華民國國軍之間的一場戰役,發生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是遼西會戰的一個組成部份。15日傍晚6時持續31個小時的錦州攻堅戰結束,10月16日經松山、塔山逃亡中的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范漢傑(1894年10月29日-1976年1月16日,名其迭字漢傑,以字行,廣東嘉應府大埔縣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曾任陸軍副總司令、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在陳家屯被俘。10月26日第九兵團司令廖耀湘(1906年5月16日-1968年12月2日,號建楚,湖南省邵陽縣(今新邵縣)北鄉釀溪鎮人,中華民國陸軍中將,陸軍官校6期、法國聖西爾軍校畢業)部被全殲,本人被俘。詞條錦州戰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4%A6%E5%B7%9E%E6%88%98%E5%BD%B9_(1948%E5%B9%B4)
1948年10月18日:解放軍中原軍區發布攻取鄭州作戰命令。中原軍區第一、三、四、九縱隊由陳賡、謝富治、陳錫聯統一指揮,10月19日夜1、3、4、9縱隊及豫西軍區4分區部隊照計劃分別向鄭州迅速開進,22日24時在鄧(鄧小平)、陳(陳毅)大軍進駐鄭州大同路東頭綏靖公署時,毛澤東為新華社撰寫並發表《我軍解放鄭州》急電。詞條鄭州戰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3%91%E5%B7%9E%E6%88%98%E5%BD%B9
1948年10月30日:蔣介石安排陳誠自上海移居台北草山療養,蔣為安排後路派陳主持台灣政務,改編和整訓由中國大陸遷往台灣之部隊。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歷時65-66天徐蚌會戰(徐州、蚌埠)(中國大陸、香港作淮海戰役(淮陰、海州))開打,是第二次國共內戰中的「三大戰役」之一,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攻中華民國國軍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防區。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軍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詞條徐蚌會戰: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7%AE%E6%B5%B7%E6%88%98%E5%BD%B9
1948年11月22日:第七兵團司令黃百韜自殺陣亡於碾莊(江蘇邳縣碾莊圩)(1900年-1948年11月22日)又作佰韜,一名伯韜,字煥然,號寒玉,原名黃新,天津府人(今天津市)祖籍廣東省嘉應州(今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碾莊戰役1948年11月12日開始,22日結束,歷時11天。
1948年11月22日 - 1948年12月15日:12月15日第12兵團司令官黃維被俘,詞條雙堆集戰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99%E5%A0%86%E9%9B%86%E6%88%B0%E5%BD%B9。11月25日早晨劉伯承指揮中原野戰軍將第十二兵團包圍在宿縣西南以雙堆集為中心、縱橫約7.5公里地區內。11月26日蔣中正下令黃維第十二兵團乘解放軍包圍不嚴,東南方兵力薄弱之機全力突圍。黃維沒想到廖運周是中共地下黨員,準備帶領第一一〇師乘突圍之機陣前倒戈。劉伯承、陳毅、鄧小平批准廖運周倒戈。11月27日廖運周率第一一〇師師部和兩個團5,000人,在解放軍炮火掩護下經第6縱隊讓開的秘密通道,迅速向指定地區開進。黃維被騙以為第一一〇師突圍成功,命令後續3個師沿第一一〇師路線突圍,一進入當即遭第6縱隊口袋陣夾攻痛擊,折回雙堆集。
1948年11月29日開始至1949年1月31日:平津會戰(中國大陸及香港稱作平津戰役)是中國近代史第二次國共內戰「三大會戰」之一,詞條平津會戰: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9%B3%E6%B4%A5%E6%88%98%E5%BD%B9
1948年12月1日:第十二兵團副司令官胡璉飛抵雙堆集。12月15日第十二兵團第十軍、第十八軍陣地被突破,黃維和胡璉決定是日黃昏突圍。第十二兵團被全殲,黃維、吳紹周、覃道善、楊伯濤被俘。胡璉搭乘戰車第一團第二營代營長、連長甘義三及副連長周名琴座車(這部戰車為戰二營突圍指揮車,僅此車有突圍路線地圖及資料),進入車內之頃,背部中流彈,甘義三即為之急救裏傷。胡璉指示:「我們大膽向前開。」此時駕駛員有顧慮,胡璉對他說:「越野南下,我利用星斗方位,在車上保持方向。」胡璉大呼駕駛員不准停車。胡璉背部中了許多彈片,有一死兩傷。馳行一公里後,他就因油料耗盡,而下車步行南下。胡璉因受重傷而不良於行,由甘義三、周名琴二人扶持。第十八軍騎兵團前來接應,把胡璉送到蚌埠,轉往上海就醫動手術。胡璉臨行前對同車共難的官兵說:「我臨危受命,雖已竭盡心力,但未能挽回作戰的頹勢」。第十二兵團官兵8千人成功突圍。
1948年12月28日:蔣介石電召閻錫山、胡宗南、盧漢到南京,12月29日發表陳誠為台灣省政府主席。12月31日,蔣擬好下野謀和文告,準備元旦發表。
詞條傅作義: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2%85%E4%BD%9C%E4%B9%89
1949年1月8日,傅作義代表周北峰、張東蓀與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領導人林彪、聶榮臻、羅榮桓會談。傅方提出北平、天津、塘沽、綏遠一起解決;軍隊不用投降或在城內繳械方式,採用以團為單位出城整編。次日雙方草簽《會談紀要》並附記:傅方務必於1月14日午夜前答覆。
1949年1月10日: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前進指揮部副主任兼第二兵團司令邱清泉中將(1902年1月27日-1949年1月10日)陣亡於陳官莊(陳官莊鄉位於河南省永城市最東部,與安徽省蕭縣相接),學名青錢,字雨庵,浙江省溫州永嘉縣蒲洲鄉人,黃埔軍官學校工兵科第二期。死後追贈爲陸軍二級上將。
1949年1月10日:任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陝西省米脂縣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黃埔軍校第一期,在國民革命軍機械化部隊任職,歷任第二百師師長、第五軍軍長,率部參加桂南會戰,取得崑崙關大捷。曾因錯誤決策在緬甸導致遠征軍過半死於野人山(今枯門嶺)撤退)在河南永城縣陳官莊被俘,並送至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是其女婿(娶其長女杜致禮,2003年10月因病去世)。
1949年1月10日:蔣介石命蔣經國赴上海轉告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將政府庫存黃金外匯密運臺灣;1月21日,蔣召集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臨時會議,正式宣佈引退,旋即發布引退謀和文告,下午蔣乘專機離開南京飛杭州,蔣經國等隨行;1月22日,蔣轉返抵奉化溪口故里。1月24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特別緊急宣傳通報》說:「總裁雖暫不行使總統職權,但仍以總裁地位領導本黨。」
1949年1月15日:天津被解放軍解放。
1949年1月21日:傅作義在北平中南海宣布與共產黨達成《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決定北平淪陷。是日蔣中正宣布引退。同日徐永昌奉蔣中正之命飛抵北平東單機場,隨後到中南海居仁堂與傅作義、鄧寶珊會晤,傳達蔣中正意旨,傅作義答覆很不明確,而且未向徐永昌透露自己已經和中共達成和平協議。1月22日,傅作義部按照和平協議開始撤離北平。當日傍晚,傅作義通過中央社發布文告,搶在中共之前公布《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部分條款,但僅公布了全部協議正文加附件22條中的13條,迴避了戰敗問題,以造成北平和平以傅作義為主的輿論,以求在今後與中共的合作中談條件。
1949年1月21日:李宗仁宣佈就代總統職,聲明願就毛澤東所提八項條件即行開始商談;旋即下令撤銷總動員令,停止戒嚴法之實施,改各剿匪總司令部為長官公署,並釋放政治犯。
1949年1月23日:傅作義投降共產黨,揚言「北平局部和平」,共產黨入據北平故宮。
1949年1月28日:浙江省政府主席陳儀派人去上海勸說湯恩伯學傅作義的北平和平解放模式,接受和平解放上海。被湯恩伯向蔣介石告密。蔣介石令上海警察局局長毛森逮捕陳儀,押送衢州關押,浙江省被解放軍佔領前夕押送台灣。1950年6月18日陳在台灣被槍決。湯恩伯幕僚中共地下黨周天僇也因勸說湯恩伯叛變,在家中被特務暗殺。
1949年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進入北平。
1949年2月:蔣介石任命陳誠兼任台灣警備總司令。
1949年2月11日:麥克阿瑟將軍派一名中將特使到台灣,以專機邀請孫立人到東京會談。同月,青年軍第二零一師調臺灣受訓。
1949年3月3日:張治中承李宗仁命與共產黨和談,3月28日張治中以其將赴北平特電呈蔣介石要前往溪口,「當面報告政府所定的和談腹案」,3月29日張治中往奉化溪口謁蔣介石,就和談腹案向蔣請示;蔣向張治中表示:「為倡導和平,本人業已引退,因之對政治問題,不便表示意見。今後和談大計,應由李代總統與何院長負責主持。本人甚願以在野身份,盡力支持李代總統使和平早日實現。」3月30日張治中離開溪口,張治中偕屈武回南京,將蔣之表示寫成新聞稿發表,用以壓攝中國國民黨內派系;並與邵力子參加立法院秘密會議,報告溪口之行,博得贊同。行政院臨時政務會議,通過加派劉斐為和談代表,並指派張治中為首席代表。
李宗仁派出張治中、邵力子、章士釗、黃紹竑、李蒸、劉斐等6人為和談代表團,張治中任代表團長,於4月1日到北平進行和談。4月13日,張治中由北平電李宗仁與何應欽,謂周恩來於今日面交「國內和平協定」一件,「內分八條,二十四款」。張又上蔣介石一電報,謂到北平後,中國共產黨言論態度,意在逼降,並勸蔣「毅然放下一切」。4月20日行政院院長何應欽對中國共產黨所提八條二十四款,斷然予以拒絕。4月23日和談代表邵力子、張治中等投向中國共產黨。張沒有回到南方留在北平,6月宣佈脫離中國國民黨。
1949年4月9日:陳誠取代蔣經國擔任中國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
1949年4月14日:在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委員蔣夢麟的建議下,臺灣省政府主席陳誠公布《臺灣省私有耕地租用辦法》,開始實施三七五減租。1949年8月15日,臺灣全省三七五減租政策「研擬完成」。1951年5月25日,立法院正式通過《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6月7日以總統令公布施行。詞條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0%95%E5%9C%B0%E4%B8%89%E4%B8%83%E4%BA%94%E6%B8%9B%E7%A7%9F%E6%A2%9D%E4%BE%8B
1949年4月20日夜: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詞條渡江戰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8%A1%E6%B1%9F%E6%88%98%E5%BD%B9。又稱京滬杭戰役,4月21日至6月2日在長江中下游強渡長江,與國民黨領導中華民國國軍湯恩伯、白崇禧兩集團進行的戰略性戰役。
1949年4月22日凌晨:江陰要塞起義,地處長江南岸,素有「江上雄關」之稱,扼守長江航運和華東地區。詞條江陰要塞起義: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9F%E9%98%B4%E8%A6%81%E5%A1%9E%E8%B5%B7%E4%B9%89
1949年4月22日:解放軍對南京浦口地區發起攻擊,22日晚第35軍先頭部隊103師偵察連進入南京。之前代統李宗仁回桂林,政府要員乘飛機離開南京,22日中華民國政府宣布撤離首都南京遷往廣州。23日晚第35軍開始渡江,未經激烈戰鬥於次日占領南京。24日凌晨104師312團3營9連占領總統府(亦有2營率先攻占說法),4月23日定為「南京解放紀念日」。
1949年4月24日:解放軍開始向太原發動最後攻勢,4月24日晨,南城墻被毀,九時許東城墻被攻占,城內乃展開逐街逐屋之激烈巷戰,最後攻佔太原。
1949年5月3日:解放軍第7兵團奉命向杭州挺進,於5月3日進至杭州郊外時,駐杭州國民黨軍棄城南逃,杭州解放。
1949年5月7日:蔣介石乘靜江輪由上海啟程至舟山,預作上海撤退國軍停頓之安排;蔣旋即經澎湖飛臺北。
1949年5月11日至6月16日:陝中戰役,解放軍和國軍進行的戰役,第一野戰軍攻占西安及陝西省中部廣大地區;國軍退守陝西北部和甘肅,詞條陝中戰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95%E4%B8%AD%E6%88%98%E5%BD%B9
1949年5月12日至27日間:詞條上海戰役、亦稱淞滬戰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A%E6%B5%B7%E6%88%B0%E5%BD%B9,5月27日定為上海解放紀念日。
1949年5月14日:張軫(1894年-1981年7月26日,字翼三,河南羅山縣人,歷任華中剿匪總司令部副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第十九兵團司令等)奉召到武昌出席緊急會議,白崇禧出示顧祝同密電,稱已得密報張軫圖謀叛變,令將張軫及師長以上軍官扣押送廣州;張軫借機逃離武昌到金口所屬國軍第一二七軍軍部,一面召開師以上軍官會議,布置阻擊白部隊之截擊。5月15日華中軍政長官公署移駐湖南衡陽,白率公署人員離開武漢抵達長沙,暫留長沙指揮所指揮軍事;同時命武漢守軍撤退。張軫率領所部共2萬餘人擊退白部包圍和截擊;5月16日張軫受到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十二兵團司令員蕭勁光接見,配合解放軍渡江作戰。
1949年5月16日:解放軍四野十二兵團一一八師從漢口劉家廟進入武漢中心市區,次日武漢三鎮全部解放。
1949年5月19日:華中軍政長官公署舉行軍事會議,參加者有白崇禧、程潛、李品仙、黃杰、陳明仁、夏威等高級將領,會議決定華中區作戰部署。
1949年5月19日:台灣頒佈戒嚴令宣告自5月20日零時(中原標準時間)起在臺灣省全境實施戒嚴,至1987年由時任中華民國總統兼中國國民黨主席蔣經國宣佈7月15日解除該戒嚴令為止,共持續38年56天。詞條台灣省戒嚴令: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7%9C%81%E6%88%92%E5%9A%B4%E4%BB%A4
1949年5月21日: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37師開始進攻南昌,在城東謝埠鎮與國軍激戰。5月22日拂曉守衛南昌的國軍夏威兵團撤退並炸毀贛江上中正橋,37師占領南昌。
1949年5月29日:內蒙古人民解放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烏蘭夫。
1949年6月以前:國軍未在金門島設防,6月中旬國軍廈門要塞司令部才成立金門要塞總台,開始構築島上工事,鋪設通信線路。
1949年6月2日:青島被解放軍占領。詞條青即戰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D%92%E5%8D%B3%E6%88%98%E5%BD%B9
1949年6月2日:第三野戰軍第25軍攻占崇明島,至此渡江戰役結束。
1949年6月24日:蔣介石扺達台北,入駐草山第一賓館。7月10日,蔣應菲律賓總統季里諾邀請,飛馬尼拉訪問,與季里諾會議於碧瑤,7月12日發表聯合聲明,號召東亞各國成立「亞洲反共聯盟」。7月蔣至廣州,組設中國國民黨非常委員會,自任主席,指揮國軍作最後抵抗;蔣先後在廈門、廣州、重慶一再部署防禦。
1949年:李登輝從臺大農經系畢業,並留在學校當講師,並被安排到臺大在霧社的山地農場,當農場場長。
1949年7月20日:中國國民黨宣佈在臺北成立總裁辦公室,黃少谷任秘書長,下設黨政組,主任谷正綱;外交組,主任王世杰;財政組,主任俞鴻鈞;軍事組,主任王東原;秘書處,主任張其昀。
1949年8月至1950年5月:舟山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於1949年8月至1950年5月對浙江舟山群島進行的一系列軍事行動,包括對舟山群島部分島嶼的登陸作戰以及奪取制空權後迫使國軍從舟山群島撤退。最終解放軍成功控制全部舟山群島,詞條舟山戰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8%9F%E5%B1%B1%E6%88%98%E5%BD%B9。
1949年8月4日,湖南省政府陳明仁與程潛率部在長沙宣布起義,8月5日湖南各界著名人士唐生智、周震鱗、仇鰲等由唐生智帶領和平自救運動,任「湖南人民自救委員會」主任委員。領銜通電擁護「湖南和平解放」。
1949年8月4日至9月:蘭州戰役,發生在甘肅及青海地區,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同西北中華民國國軍進行的戰役,解放軍最終占領蘭州和西寧,控制青海全部。詞條蘭州戰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B0%E5%B7%9E%E6%88%98%E5%BD%B9
1949年8月6日:蔣介石從定海飛往韓國訪問,8月7日蔣和李承晚在韓國鎮海舉行第一次會議,8月8日蔣與李承晚發表聯合聲明,將促成反共聯盟之實現。
1949年8月14日:龍雲(1884年11月19日-1962年6月27日,譜名登雲,字志舟,彝族,族名納吉鳥梯、納吉岬岬,雲南昭通人,祖籍四川涼山金陽縣,中華民國初期滇系軍閥將領,號稱雲南王)在香港接見記者,表明與蔣介石決裂,宣佈「雲南起義」。行政院長閻錫山主張以武力解決雲南問題,代總統李宗仁下令桂系部隊入雲南。
1949年8月23日:蔣介石飛廣州與李宗仁、閻錫山等籌劃戰守事宜;8月24日飛重慶主持西南軍政人員會議。
1949年9月1日:孫立人正式就職臺灣防衛司令,第二零一師10月在金門參加金門戰役。
1949年9月1日:蔣介石在重慶接見雲南盧漢(1896年2月6日-1974年5月13日,原名邦漢,字永衡,彝族,屬吉狄家族,雲南昭通人)代表朱麗東,蔣對盧漢政治態度不放心,一面建議廣州政府安定雲南局面,一面令李彌所部回雲南部署,監視盧漢。9月初盧漢與朱麗東、裴存藩飛重慶謁蔣。9月6日蔣於重慶撥給盧漢銀洋一百萬元,9月12日飛成都佈置防務;9月22日由重慶飛昆明與盧漢同到其家午餐,並在盧宅約見雲南重要將領,下午返回廣州。
1949年9月21日,由中國共產黨發起召開的,有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地區、人民解放軍、各少數民族和其他代表參加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京開幕。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毛澤東亦在此次會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9月25日-26日:新疆解放。
1949年10月2日至10月29日:廣東戰役,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兵團等部南下部隊,與廣東境內國軍的一場戰役。詞條廣東戰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9%BF%E4%B8%9C%E6%88%98%E5%BD%B9。
1949年10月13日:湖南全境解放。
1949年10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兵團進入廣州。
1949年10月15日:解放軍攻陷廣州,陳誠即令胡璉率領所部第十九、第六十七軍移防舟山。
1949年10月16日:福建省政府主席兼廈門警備司令湯恩伯將指揮所移往金門,胡璉正在率部航行途中。
1949年10月17日,國軍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棄守廈門,解放軍第十兵團佔領廈門(解放軍7 月入閩,由第三野戰軍(三野)第十兵團負責,第十兵團司令為葉飛,先後發動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戰役和金門戰役等)。
1949年10月24日晚:解放軍渡海進攻大金門,登島解放軍在島上戰鬥三晝夜,最終全軍覆沒。稱為:金門戰役、古寧頭大捷、金門保衛戰(中國大陸作金門戰鬥、金門登陸戰、漳金廈戰役、金廈戰役)。詞條古寧頭戰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A4%E5%AF%A7%E9%A0%AD%E6%88%B0%E5%BD%B9
1949年10月25日凌晨0時30分左右:金門壟口海灘拋錨的國軍戰車第3團第一營第一排3輛M5A1戰車成員,注意海面上射出兩枚紅色信號彈,以及大量機帆船和機槍攻擊;戰車組員於是進入戰鬥位置,發炮還擊,古寧頭戰役爆發。這時出現另一個巧合:國軍66號戰車,因故障車頭朝向內陸,砲塔遂朝後轉向海灘,此時甫登車之射手熊震球,裝填了一枚穿甲彈而不是高爆榴彈,反射動作踩上腳部擊發器,朝機帆船開了第一炮,精確命中一艘大型機帆船主桅,即刻引燃帆布,照亮附近海面。隨即,擔任守備任務第二〇一師第六〇一團官兵,紛紛由海岸陣地集火射擊登陸共軍,金門岸上的12門57戰防炮、四門迫擊炮和四門美造75山砲等也加入反擊。凌晨1點30分,解放軍「以300多艘木船向金門突擊」。除了熊震球外,當時國軍66號戰車的其他組員,還有:排長楊展、下士班長唐在坤、副駕駛曾紹林。他們也參與了這場「古寧頭戰役」,其中曾以30機槍與共軍近距離駁火,最後不幸陣亡。
1949年10月28日下午:解放軍彈盡糧絕,第246團團長孫玉秀負傷後自盡,其餘被俘。金門島上戰鬥逐漸平息,零星戰鬥持續更長。金門島上逗留時間最久的是解放軍第253團團長徐博,他在10月26日晚突出重圍進入東部山區後,就一直隱蔽在北太武山山洞中,靠挖食地瓜等植物充飢,等待解放軍第二次登陸。一位北太武山村民向胡璉抱怨他種的紅薯常常在夜晚被部隊偷吃,胡璉出動一個師兵力搜山。直到1950年1月,徐博「長髮長鬚,形同野人」才被國軍發現,後來押到臺灣處決。
1949年10月31日至12月14日:廣西戰役,國共內戰中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主力和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與國軍白崇禧集團的戰役,11月30日第43軍突入博白縣城,殲滅白崇禧第三兵團部,解放軍先後攻占河池、桂林、柳州、梧州等,12月14日先後占領鎮南關和愛店,戰役結束。詞條廣西戰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9%BF%E8%A5%BF%E6%88%98%E5%BD%B9
1949年11月:蔣介石在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第二分會中提議孫立人再兼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國防部隨之發表新職。
1949年11月14日:蔣介石自台北飛重慶,11月29日主持軍事會議,指示重慶外圍作戰計劃,入夜林園行邸已聞槍聲,兵工廠爆炸,始至白市驛機場;翌日晨飛抵成都,重慶同日下午陷落。12月6日,蔣約見邱昌渭及劉士毅,要兩人隨政府先赴西昌。是晩蔣認為西昌決不能作國府駐在地。
1949年11月15日:解放軍進佔貴陽。
1949年12月3日:白崇禧乘飛機去海南島。12月11日陳良被派到海口晤白,補發白軍費;陸軍副總司令羅奇亦銜命敦促白去臺灣,「共商善後」。蔣請白去臺北組閣。李宗仁曾警告白「桂系到臺灣無用武之地」。
1949年12月7日:蔣介石指示閻錫山作好當晚離開成都之準備,立即決定國府遷移台北,指示行政院召開緊急會議。是晚,行政院舉行會議,通過國府遷設台北,隨即發佈「總統令」:「政府遷設臺北,並在西昌設大本營,統率陸海空軍在大陸指揮作戰。此令。」
1949年12月7日:派胡宗南為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參謀長。胡手下剩三個兵團,不久第七兵團裴昌會在德陽降共;第十八兵團李振在成都降共(27日);第五兵團李文在雅安被圍剿,只有少數人逃往了西昌。
1949年12月7日:張群自成都飛昆明,12月8日率李彌、余程萬、龍澤滙飛成都謁蔣,12月9日上午飛回昆明。12月9日晚盧漢將張群單獨軟禁,並以張群名義發出通知,在盧漢公館舉行緊急會議。盧漢警衛營營長龍雲青帶著幾十人到場以槍喝令大家勿動。盧漢以雲南省政府主席身份宣布雲南投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12月10日,拍電報致劉文輝,要劉會同四川各將領扣留蔣介石,期「戴罪圖功」。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從成都飛往台北後,從此再也未曾回過中國。
1949年12月11日:劉文輝(1895年1月10日-1976年6月24日,字自乾,號病虞,法號玉猷,四川大邑人)與鄧錫侯、潘文華一起在四川省彭縣通電投降中華人民共和國。12月11日上午盧漢在昆明派楊文清、林毓棠、龍澤滙,把張群等送到機場,登機直飛海防,中國國民黨雲南省黨部主任裴存藩(龍雲昭通同鄉)也登機離開。盧漢成立臨時軍政委員會,盧漢任主任委員,安思溥、楊之清、林毓棠、吳少默、宋一㾗、謝崇文、曾恕懷為委員,李彌、余程萬也被列為委員;盧漢並逼沈醉槍決西南軍政長官公署第二處處長徐遠舉,又逼第八軍、第二十六軍、第七十四軍(軍長余建勳)、第九十三軍(軍長龍澤滙)改編為解放軍第10、11、12、13軍。
1949年12月12日:李彌回到第八軍,12月16日李彌被盧漢釋出,各師長均主張即攻昆明,活捉盧漢;李彌退居幕後,部隊由曹天戈指揮。李彌馬上進攻昆明。余程萬仍被扣押,1949年12月14日:盧漢把余程萬送出昆明,余程萬率領第二十六軍向雲南南部撤退。第四十四師師長石建中所部進擊到昆明以北,包圍昆明,兩度猛攻後。12月19日拂曉第八軍開始總攻昆明,12月20日即攻佔市郊伏馬山制高點。盧漢于介興一軍包圍第八軍,第八軍在蒙自、建水、石屏一帶佈防,並重修蒙自機場,聯絡國府。12月21日,任命李彌為雲南省政府委員兼主席。第二十六軍前鋒到達昆明城外,佔領巫家壩機場,一部已入市區。
1949年12月16日:胡宗南由成都飛海南島榆林港。12月20日,胡宗南部隊決定放棄成都。12月21日蔣介石令胡宗南率部自成都地區向西康、雲南地區突圍。12月22日,蔣中正清晨4時即起床,親函胡宗南指示方針,及今後空軍與其進行途中詳盡聯絡方法。因其喪師失地以致全軍覆沒,下令他與西昌共存亡。胡宗南在新津召開軍事會議,決定第5兵團向西昌突圍,第18兵團向雲南昭通突圍,第7兵團向貴州威寧突圍,第15、20兵團向貴州畢節突圍。23日胡宗南乘飛機前往西昌,飛機卻降落到海南島,導致國軍在突圍過程中失去了統一指揮,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1949年12月27日:國軍只剩第5兵團司令李文決定執行胡宗南的命令,自24日起向邛崍攻擊前進,希望經此到達雅安,於27日被解放軍全殲,李文被俘。當日第18兵團司令李振在成都宣布投共,第二野戰軍第18兵團進占成都。
1949年12月30日:胡宗南由海南島飛往西昌,準備收拾殘局。
1949年12月30日:白崇禧從海口飛臺北,1950年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並以中國國民黨執行委員身份負責臺灣黨務改組工作,並任中國回教協會理事長等職。
1950年1月14日:李彌和余程萬飛往台灣。國防部第三廳副廳長周芸繁及空軍第三軍區副司令易國瑞飛到蒙自。李彌參加3次最高軍事會議,報告最高長官願意留在雲南,建立基地。顧祝同宣佈將第二十六軍空運台灣,防務全交第八軍;顧祝同並帶700箱袁大頭,分發第八軍、第二十六軍做軍費,每箱內分裝兩布袋,每袋一千元。1月17日,李彌、余程萬和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及張群同機飛返第二十六軍防地雲南蒙自。當晚,李彌通宵召開軍事會議,第二天18日隨顧祝同和張群飛往西昌。
1950年2月15日: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區、第二野戰軍司令部聯合發出「進軍西藏政治動員令」。
1950年2月20日:陳賡、宋任窮率領解放軍進入昆明,2月22日陳賡宣布雲南完全被解放軍占領。
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台北宣佈復行視事,重新擔任中華民國總統,並發表文告。核定國防機構系統,撤銷東南軍政長官公署,以孫立人為陸軍總司令兼任臺灣防衛總司令(當時陸軍總司令部與臺灣防衛總司令部址乃同一駐所)。
1950年3月26日:蔣介石派專機將胡宗南於西昌機場接回臺北,調任中華民國總統府戰略顧問。同年5月11日,監察院內李夢彪等50多名監察委員聯名對胡宗南提出彈劾,後因蔣介石庇護不了了之。
1950年4月17日:解放軍主力登陸海南島、5月1日解放軍攻占全島,5月2日之前,共有7萬多名海南島軍民,隨國軍從榆林港撤離。
1950年5月13日至16日:中華民國政府於3日內將舟山群島的12萬餘國軍及約2萬當地居民秘密撤退至台灣,詞條舟山撤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8%9F%E5%B1%B1%E6%92%A4%E9%80%80
1950年6月18日:陳儀在台灣被槍決。
1950年6月25日:韓戰、朝鮮戰爭,詞條韓戰: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9D%E9%B2%9C%E6%88%98%E4%BA%89
從1950年6月25日在邊境地區的衝突和南部的叛亂之後,北韓入侵南韓開始,於1953年7月27日在簽署停戰協定後停戰。
1950年7月5日:史密斯特遣隊武裝干涉,7月7日聯合國介入戰事,韓國國軍於1950年10月1日越過三八線攻入北朝鮮。10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最後一次警告英美不得越過三八線,在聯合國大會通過376號決議後,聯合國軍於10月7日攻入北朝鮮,至19日已攻下包括平壤在內的朝鮮大部分地區。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境內,秘密參加韓戰。
1950年10月7日:解放軍開始進攻康區西部,10月19日攻克昌都,擊斃5,700餘名西藏官兵,俘虜包括多麥總管阿沛·阿旺晉美在內軍官和2,600餘名士兵,藏軍於10月21日投降。
1950年11月26日:詞條長津湖戰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5%BF%E6%B4%A5%E6%B9%96%E6%88%98%E5%BD%B9,又稱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東線,1950年11月26日—12月13日。
1951年5月:孫立人晉升陸軍二級上將,但卻只掛二星在肩頭,他堅持第三顆星要在反攻大陸時掛上。美軍顧問團(MAAG)在台北正式成立,美援條件是中華民國政府建立起一套美國認可的國防軍事預算與監督機制。7月一份代號為「三七五」的反攻總計畫,擬定以閩南與海南島作為反攻登陸地點,此後數月裡,美方不斷向臺北推銷反攻海南島的方案,孫立人也持贊同立場,然而蔣中正卻並不熱衷。
1951年8月:身在臺北的胡宗南,化名秦東昌出任江蘇浙江反共救國軍總指揮兼浙江省政府主席,乘船前往大陳島赴任。復職指揮沿海遊擊隊與解放軍作戰。1952年,任浙江省政府主席,不過轄區只有浙江沿海少數離島。
1951年9月8日:包括日本在內的49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舊金山的戰爭紀念歌劇院簽訂,並於1952年4月28日正式生效。起草人為日後擔任美國國務卿的約翰·福斯特·杜勒斯,正文以英語書寫,另有法語、西班牙語、日語等3種語言之正式譯本。
1952年10月11日至15日:南日島戰役(或稱南日島襲擊),中華民國國軍與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間的一場戰役,戰役由西方公司規劃,結果國軍勝利,殲滅解放軍後撤離。詞條南日島戰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6%97%A5%E5%B3%B6%E6%88%B0%E5%BD%B9
1953年2月13日:上午7時中華民國國軍將領胡璉派出章乃安游擊大隊率領3000餘人突襲福建省莆田市的湄洲島,當時島上駐守的是解放軍守軍84師的一個加強連,共約180人,激戰2小時,駐島解放軍被國軍全殲大半,詞條湄洲島戰鬥: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9%84%E5%B7%9E%E5%B2%9B%E6%88%98%E6%96%97
1953年:李彌在國際壓力下奉令回臺,並擬定天、地兩案,明為撤軍,卻仍在當地發展武力,與中共抗爭,與緬軍作戰。詞條泰緬孤軍: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3%B0%E7%B7%AC%E5%AD%A4%E8%BB%8D。3月8日李彌在外交部長葉公超邀宴時中風,急送臺北中心診所診治,後轉送陽明山招待所療養。依據李彌計劃,臺北改派柳元麟將軍接任總指揮,繼續留在當地發展游擊武力;但隨即因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施壓而二度撤軍,剩餘孤軍殘部由李文煥、段希文二位軍長改編成第三軍、第五軍。兩位將軍曾應泰國需要訓練泰軍出征協助掃蕩苗共、泰共,維護泰北安寧。更積功獲泰王蒲美蓬頒授徽章、御賜泰國居留權,鞏固孤軍在泰北清萊的美斯樂等地駐足的必要性。
1953年6月:孫立人在稅警總團的老長官黃杰領三萬軍隊,自越南富國島到台灣。8月黃杰任台北衛戍司令。9月,晉升陸軍二級上將。
1953年7月15日-18日:東山島戰役,韓戰停戰協定簽署前,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金門防衛司令胡璉率1萬多中華民國國軍,對位於福建和廣東二省交界處的東山島突然發起了突擊作戰,詞條東山島戰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B1%E5%B1%B1%E5%B3%B6%E6%88%B0%E5%BD%B9
1953年7月27日:韓戰簽署停戰協定後停戰。
1954年1月4日:聯合國軍統帥赫爾將軍,為「表明人道與正義立場」再鄭重聲明,請負責戰俘事宜的印度代表蒂邁雅必須於1月24日午夜將全體反共戰俘無條件釋放。1月23日清晨7時20分起,14,850名中國反共戰俘、7,650名韓國反共戰俘,終於奔向南方得到釋放。前往台灣的反共戰俘分成三批於1月23日由基隆上岸抵台,接受全台灣民眾熱烈歡迎,被稱為「韓戰義士」。他們在臺北市遊行,市民張燈結綵表示慶祝。全台灣各大城市自由鐘,都敲響23下。並定1月23日為自由日,以紀念「反共義士」重獲自由。詞條世界自由日: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96%E7%95%8C%E8%87%AA%E7%94%B1%E6%97%A5
1954年6月24日:蔣介石任命黃杰為陸軍總司令,將孫立人調任至無實權之總統府參軍長。
1954年12月3日:中華民國與美國雙方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1955年1月18日:一江山島戰役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詞條一江山島戰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0%E6%B1%9F%E5%B1%B1%E5%B2%9B%E6%88%98%E5%BD%B9。下午2時29分解放軍分三路進攻一江山島。解放軍20軍60師178團2營首先登上一江山島的樂清礁,突破國軍塹壕。至下午5時30分,除少數國軍投降外,包括王生明在內的千餘人國軍陣亡,解放軍占領全島,一江山島戰役結束。一江山島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海、陸、空三軍合成作戰的戰役。
1955年2月8日至25日:中華民國在美國第七艦隊護航下,將屬於浙江省台州列島的大陳島上2.8萬餘名居民(居民包含上下大陳島、漁山列島與南麂列島等)全部撤退到台灣的作戰計劃,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大陳島原先的居民「義無反顧、摧家毀舍,選擇追隨中華民國國軍遷台」,稱其為「大陳義胞」。詞條大陳島撤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9%99%B3%E5%B3%B6%E6%92%A4%E9%80%80
1955年5月25日:孫立人舊部屬郭廷亮被捕,遭嚴刑拷問,軍統局長毛人鳳逼迫孫立人舊部屬郭廷亮自誣為匪諜,引發「郭廷亮匪諜案」。5月28日蔣中正召見孫立人,說他打仗不行,解除了他的職務,將他軟禁在家,派人監視。6月,政府當局以其部屬少校郭廷亮預謀發動兵變為由,對孫實施看管偵訊。8月20日,孫立人兵變事件公開化,政府以「縱容」部屬武裝叛亂,「窩藏共匪」,「密謀犯上」等罪名,公開革除孫總統府參軍長職務。總統府參軍長孫立人因『匪』諜郭廷亮案引咎辭職,蔣中正指定陳誠為主任等9人組織調查委員會澈查。10月孫立人案調查委員會提出調查報告,蔣中正以孫立人抗戰有功,特准予自新,毋庸議處。孫被判處「長期拘禁」在台中市向上路寓所。自孫立人被拘禁後,其親信部屬一一被調離軍職查辦,前後有300多人因與本案有牽連而被捕入獄。
1958年到1979年:八二三炮戰,戰況最慘烈為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發生於金門、馬祖及其他中國大陸東南沿岸與島嶼的一系列戰役總稱。中國人民解放軍與中華民國國軍以隔海砲擊為主要戰術行動,因此稱為砲戰。詞條八二三炮戰: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9%97%A8%E7%82%AE%E6%88%98
1959年3月31日:達賴喇嘛等一行到達印度實際控制的達旺地區,開始與八萬西藏人一起的流亡生涯。
1961年至1972年:國光計畫,蔣介石反攻大陸積極籌措的祕密軍事作戰計畫,最後並未執行,不過期間曾透過「海威行動」向中國大陸派遣小股部隊。詞條國光計畫: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8B%E5%85%89%E8%A8%88%E7%95%AB
1965年8月6日:八六海戰又稱八六東山海戰、東山海戰,為中華民國國軍與中國人民解放軍之海上衝突。詞條八六海戰: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B%E5%85%AD%E6%B5%B7%E6%88%B0
1968年:李登輝取得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其論文《Intersectoral Capital Flow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1895-1960》獲美國農學會全美傑出論文獎,同時也在1971年由康大出版社(Cornell University Press)出版。李登輝在1968年提出論文以後立刻返國,回國後被聘為國立臺灣大學教授兼農復會技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