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2日 星期三

金門古蹟巡禮:金門城、金門酒廠舊金城廠、朱子祠、浯江書院、金門高粱酒史館(葉華成故居)

再介紹金門古城牆:

維基介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9%96%80%E5%AE%88%E7%A6%A6%E5%8D%83%E6%88%B6%E6%89%80%E5%9F%8E

金門守禦千戶所城位於今中華民國金門縣,又稱金門城,是明朝衛所制下隸屬永寧衛的金門守禦千戶所(簡稱金門所)之城池,由江夏侯周德興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四月到二十一年(1388年)二月間所築成,但《滄海紀遺》(1568年,洪受)載說:「金門千戶所城……洪武二十五年,江夏侯周得興來築……」,而《明史》〈卷九十一〉「兵三」亦記載這些衛所設置於洪武二十一年,而許志仁於《明代海禁政策下的金門及其海域》中認為金門城可能是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才落成。而因為浯洲嶼上建了此城,島名遂改為金門。

金門城的興建始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四月,約在二十一年(1388年)二月落成,但《明代海禁政策下的金門及其海域》(2009,許志仁)一文據《滄海紀遺》與《泉州市建築志》(1995年)關於崇武城的記載而認為金門城可能是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才落成。初建的金門城周長630丈(約2016公尺),城垣高1丈7尺(約5.4公尺)、寬1丈(約3.2公尺),開有四門。

後來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時,都指揮谷祥強化城池防務,除城牆增高3尺外,並在西、北、南三面加築月城。正統八年(1443年)時,都指揮劉亮與千戶陳旺又建四門敵樓。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時,所署燬於火。

明末永曆年間,金門一帶曾為鄭成功的練兵之地,而在1663年金門被清軍攻陷後,金門開始遷界。三藩之亂期間,金門一度回到鄭家的勢力範圍,但在1680年又被攻陷。清軍兩度入金造成金門「遂墮其城,焚其屋,棄其地,遷沿海,遺眾於界內而還」。而在此後,總兵陳龍一度打算重建金門城,但1682年決定將總鎮署遷到後浦,金門城地區因而沒落。

參考金門觀光旅遊網:

https://kinmen.travel/zh-tw/travel/attraction/429


南門為金門酒廠舊金城廠入口、
北門臨近三館:明遺古街故事館、酒鄉文化館、黃天佑紀念館、東門出去可以到:文台寶塔(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及虛江嘯臥碣群。

參考上一篇記錄:

http://terrylogin.blogspot.com/2021/09/1387.html






原本是葉華成故居,是二落六路大厝,不但是代表性的閩南式建築,整修完成後酒史館還展出了金酒發展史、金酒與文化、金酒與生活以及釀酒、蒸煮、培麴、灌裝等主題,理應是個文化內涵豐富的場館,有助於外來遊客及本地民眾瞭解歷經軍政、民政時期乃至於今日營收百億、台灣知名的金酒文化。






金門朱子祠:位於浯江書院內,是為了記念朱子而建的祠宇。建築物原為縣丞署,清乾隆年間通判移駐馬家巷,議將衙署拆除,職員黃汝試認為可惜,出銀購買,於乾隆45年(西元1780年)改建為浯江書院,並塑朱子及先賢像供奉。次年,金門又設縣丞,新官無處辦公,經士紳捐貲,就義學基址改建為書院,並將朱子及先賢像移入新廈。新建的浯江書院,計分四落,除大庭及照壁外,由前而後分別為大門、儀門、講堂及供奉朱子的朱子祠,左右並設東、西廊學舍各八間。 金門設縣後,浯江書院改為高等小學校。民國15年(西元1926年)更名縣立浯江小學。

請參考文化部介紹:

https://view.boch.gov.tw/NationalHistorical/ItemsPage.aspx?id=76





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介紹金門古蹟:文台寶塔(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及虛江嘯臥碣群、金城鎮古城村舊金城南磐山南端金門酒廠舊酒廠、張大千寫國之金湯、俞大猷題虛江嘯臥

 今天又要來介紹金門的古蹟:相傳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文台寶塔


文台寶塔:由花崗石建成的五層六角形寶塔

位於金門酒廠舊酒廠附近(舊金門城東門外附近)、金城鎮古城村舊金城南磐山南端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奉命抵禦日本海盜,在屯兵戍守浯洲(今金門)時,設置守禦千戶所,築金門城,並設峰上、田浦、官澳、陳坑、烈嶼等五寨拱衛金門城。同時興建金門三塔,即太武山的倒影寶塔、矛山的矛山寶塔與南磐山的文臺寶塔。文臺寶塔為目前三塔中僅存的一座。

文臺古塔為六角形平面,基座以上共分五層,均由花崗石條以丁順砌建造而成,頂簷再鎮以矛尖寶頂。第三層塔簷下,刻有「奎星聳照」四字及浮刻「魁星踢斗」圖像,有祈求文風鼎盛的作用。

上有明代武官百戶陳煇於萬曆35年(1607年)手書的「文臺寶塔」四字墨蹟、正面底下磐石陳煇撰寫的湖海清平四字、另有國畫大師張大千寫「國之金湯」墨寶、還有一級上將黃杰寫的:碧海丹心。

維基介紹: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8%87%BA%E5%AF%B6%E5%A1%94

文化部資料請參考:

https://view.boch.gov.tw/NationalHistorical/ItemsPage.aspx?id=80




寶塔下方:


虛江嘯臥碣群:

文化部古蹟說明:

https://view.boch.gov.tw/NationalHistorical/ItemsPage.aspx?id=79

位於金門縣金城鎮古城村舊金城南磐山南側,明清兩朝文人雅士在石頭上撰寫題字的石碣群,年代各不同。其中以明都督俞大猷所題的「虛江嘯臥」最早,也以此得名。 明嘉靖年間,俞大猷任千戶所正千戶,奉命守禦金門時,曾遊南磐山,吟詩敘志,在巨石上題刻「虛江嘯臥」。其後門人副千戶楊弘舉續守金門,在石壁上又題「砥柱」二字,同時在石碣前構築石亭一座,題額「後樂」,名為嘯臥亭。這座石亭一度毀於砲火,近年已重新修復。 

楊弘舉贊詞的左側,有清雍正6年(西元1728年)總兵呂瑞麟題「如畫」;上方有康熙43年(西元1704年)燕山朱杰所寫「大觀」二字。贊詞右側題有「觀海」兩字,石碣外尚有兩片詩石,一為丁一中偕許南峰等同遊金門時的題詩;另一是楊弘舉所撰的「虛江嘯臥亭碑記」。



副千戶楊弘舉又題「砥柱」二字


康熙43年甲申(西元1704年)燕山朱杰所寫「大觀」二字


清雍正6年(西元1728年)總兵呂瑞麟題的「如畫」



丁一中偕許南峰等同遊金門時題詩





從山上眺望海邊,此處是非常重要的防守點。






2021年9月1日 星期三

測試人性的一些心理學實驗:史丹佛監獄實驗、米爾格倫實驗,推薦電影:氣球、惡魔教室(浪潮)、死亡實驗、沉默的教室等


沉默的教室劇照

一些心理學實驗彙整如下

1、米爾格倫實驗(Milgram experiment):又稱權力服從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測試受測者,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整個實驗過程和其結果錄製了紀錄片《服從》。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1%B3%E7%88%BE%E6%A0%BC%E5%80%AB%E5%AF%A6%E9%A9%97

由耶魯大學心理學家Stanley Milgram(1933年8月15日-1984年12月20日,啟發了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六度分隔理論: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D%E5%BA%A6%E5%88%86%E9%9A%94%E7%90%86%E8%AE%BA

鄧巴數(英語:Dunbar's number):也稱150定律,指能與某個人維持緊密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通常人們認為是15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2%93%E5%B7%B4%E6%95%B0


2、史丹佛監獄實驗(英語: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1971年由美國心理學家Philip George Zimbardo(1933年3月23日-)領導的研究小組於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地下室的模擬監獄內,進行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權威者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AF%E5%9D%A6%E7%A6%8F%E7%9B%91%E7%8B%B1%E5%AE%9E%E9%AA%8C

Philip George Zimbardo寫成路西法效應一書,以下可購買: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teiria/products/0010648755?utm_source=teiria&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2109

拍了兩部電影:

《惡魔教室》、浪潮:(德語:Die Welle)、2008年德國電影:導演Dennis Gansel(1973年10月4日-)

《死亡實驗》(德語:Das Experiment)、2001年德國電影:導演Oliver Hirschbiegel

其他電影:

沉默的教室 Das schweigende Klassenzimmer (2018):無聲革命、英譯:The Silent Revolution,以1956年的東德為背景,導演Lars Kraume。

氣球(Balloon)、2019:萬瑪才旦執導和編劇,改編自萬瑪才旦的同名小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94%E7%90%83_(%E7%94%B5%E5%BD%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