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從零分都考上大學談起-擴大社會教育的思考

圖片是「大學生了沒」的片頭,引用自中天電視綜合台

如您支持本文請多轉貼訂閱!
Add to Technorati Favorites Add to My Web儲存至「分享書籤」

做人如果沒有夢想,那跟鹹魚有什麼分別?----周星馳在「少林足球」中的某句台詞,我看完熱淚盈眶!

新聞報導說:2008年的大學指考共計有69所大學院校共計1598個系組參加大考中心的分發,而今年大考分發的總招生名額達85,270人,包含教育部原先核定75,505人,以及甄選入學管道回流的9,765人。依照過去經驗每年參加大學指考的人會有約九成選填志願參與分發,而今年參加指考的人有93,681人,九成就是84,313,換句話說就是選填志願的總人數已經低於目前大學總計要招收的85,270人,只要有選填志願、該系所沒有設定最低錄取分數,就有可能連0分的考生都可以上大學唸書。今年的考生錄取率達101.14%。

當這樣的事實出現了,首先應該檢討的是當初有需要廣設大學嗎?在研究生考大學的年代(1993年),大學總錄取率約40%,當時為了打開大學窄門所以教育部主導廣設大專院校,當年設立許多大學、並且讓很多專科學校直接升級為大專院校,導致現在供給面一年有85.270的招生名額出現。加上現在普遍少子化年輕人口減少之下,我當年考大學報名人數約12萬人,而今年則只剩下93,681參加指考,照目前趨勢往後會越來越少人參加指考,因此我們可以預料到,未來勢必有很多學校及系所會招不到學生,會有大學因為招不到學生而倒閉,也會有大學教授丟了工作,甚至成為「流浪教授」!

很多人會開始檢討是否要設立大學退場機制?坦白說在自由市場競爭下,倒不需要去擔心怎樣退場,因為在固定的報名人數之下,時間一到就一定有學校會招不到學生而停止,該擔心的反而是這些學校停止後,其原來的學生要怎樣保障就學權利!而現在去檢討當年教育部廣設大學的錯誤也沒有意義!現在如果有既成的大專院校要停辦,怎樣去利用這些土地以及教室設備等等,會是比較有意義的討論!台灣父母普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導致當年大學窄門難進,政府為了讓大家高興所以廣設大專院校,埋下現在的可怕後果!但教育是國家最好的投資之一,如果現在開始有零分大學生要出現,不如趕快想想怎樣設定門檻後,如果有大學系所要停辦後,怎樣利用現有資源去成為社會教育的中心,會是不錯的思考邏輯!研究生自己就是在工作很長一段時間後,深感對於管理理論的欠缺,所以又重新回到校園充實管理理論並補足各種商管學院的課程如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組織管理等各種課程。因為有多年工作經驗,所以讀來分外有感覺,同時更加珍惜現在的時光,許多課程上來特別有共鳴,加上同學彼此之間都是工作多年後來求學的背景,往往在課堂上課或課後討論時,會激盪出許多美麗的知識火花。

如果大學系所會面臨招生困境,趕緊學美國的教育體系,美國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社區大學或學院,可以讓社會人士、甚至是外國人來進行進修,政府可以多充實這部分的資源,讓人民多更多工作後充實自我的進修管道,或是與公司行號合作,成立專門的某種知識的進修專班,鼓勵勞工或上班族來自我提昇,一方面促進台灣產業升級,一方面也利用政府及大專院校即將閒置的資源,來分擔企業的人力訓練或在職訓練的成本。研究生可以舉幾個例子:台大就曾和竹科的數家廠商合作,開辦光電或相關高階機械人才等的訓練專班,專門訓練台灣產業這部分缺乏的人才,並授與學位。而台大更創新與鴻海集團合作,共同在管理學院開辦相關的管理高階人才養成訓練班,讓校園知識不是只是象牙塔內的學問,而產業界也可以讓人才更充實理論基礎,雙方都蒙受最大的利益。

研究生並不認為人人讀大學是一件糟糕的事,很多學者專家或社會觀感認為:往後走在路上大家都是大學生,追求知識是人類很重要的動力及成長之一。該擔心的不是有多少大學生,而是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素質如何?以及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是否讓台灣更加美好?更重要的是有很多門人文科學像哲學、藝術、法律、音樂等等,雖然短期內不會看到回收成效,在投資報酬率計算下更很難得到正面的數據。但是對於一整個台灣的人民素質提昇一定會有極大的助益,比如說更多的音樂及藝術人才,可以協助社會進行文創產業的產值提昇,也可以美化社會心靈等。而更多法律人才可以更公民更有正義感、以及公民意識,對形塑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絕對有長期幫助。而哲學或是經濟等學問,或是中文文學等學問,也都對台灣的人文素養,養成人們邏輯思考有正向的助益。而物理、光電等冷門的基礎科學更是未來台灣要新創產業不可或缺的人才養成管道。

教育投資絕對不能短視近利,研究生也不贊成台灣產業缺啥人才,就大量培訓該領域人才,因為這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邏輯,面對劇烈變動的世界,妄想去猜測未來熱門的產業職缺是愚昧的行為!還不如回到基本面,讓選讀該領域學門的學生們都熱愛自己的選擇,投入深入心力去研究研讀自己的學門,這樣台灣就會擁有許多高素質的人民,不管未來世界怎樣變,至少我們都擁有應變的能力,這樣才是最好的應變之道不是嗎?

最後我們要關注一個人口減少的問題,根據2008/7/20工商時報報導,(于國欽/台北報導)如下(節錄部分內容):

內政部昨日表示,我國人口民國88年升逾2200萬人後,歷經9年後人口即將在近日內達到2300萬人,過去台灣增加100萬人僅費時3至5年,但這次卻歷經9年,創下歷年台灣人口成長最緩慢的時期。內政部最新統計6月底台灣地區人口總數僅2299萬4千人,以今年平均每個月約增6千人推計,人口將在7月底、8月初達到2300萬人。台灣於民國47年達1000萬人,於民國78年達2000萬人,早期每隔3年增100萬人,民國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中期每隔5年增100萬人,但本次增加100萬人卻歷經9年之久,從88年升逾2200萬人後,直到97年才達到2300萬人。內政部官員表示,台灣近年出生率太低是造成人口成長緩慢的原因,民國86年以前台灣地區新生兒人數在30萬至42萬之間,但近年來已降至20萬,過去估計台灣還要30年人口才會「負成長」,但現在看來10年後台灣就會出現人口「負成長」。

台灣每年新生兒降到20萬左右,因為大家都對未來充滿不確定及無力感,加上經濟沉重負擔,所以年輕夫婦不願意生育!政府應該要效法多先進國家,多提供相關育兒、減稅、教育補助等等,鼓勵生育給獎金不如長期的支持各種育兒及教育的計劃,近幾年像英、法、瑞典、挪威等國也歷經出生率下降危機,但在各種福利政策下,出生率已升至千分之12以上,高於台灣的千分之9,而這些歐洲國家的總生育率(每位婦女一生所生的小孩數)逾1.8人,也遠高於台灣的1.1人。顯示台灣有很嚴重的生兒育女及教養問題。這就有賴政府要真正端出牛肉,比如多協助女性各種職場上的產假、育兒假等補貼,同時也增加稅賦上的誘因,讓多生小孩的家庭可以得到更多經濟支援,也讓小孩未來教育經費可以有著落,相信有良好的配套措施,沒有人會不想要可愛的小孩呀!

後記:寫這文章時正一邊聽歌劇「蝴蝶夫人」,突然很有感覺,這是齣描寫美國與日本兩個文化交會的美麗愛情悲劇故事,台灣的教育太缺乏人文部分了,因此呈現出來每個部分都缺乏長期關注,只有短視近利,但淳厚的台灣人原本不應該是這樣的!這次零分考上大學事件剛好讓台灣人思考,一味追求表面的富裕及學位,到頭來會真的讓國家富強嗎?!日本美國都是很重視基礎文化及一般科學的國家,因此其藝術、音樂、物理、數學等基礎學科,都獲致許多熱情學子不斷投入,而不計較短期的利益與股票收入等等,也許我們該思考的是,我們到底需要唸大學嗎?還是真的要為前途唸書?讀書應該是一輩子的事!為你自己讀書,也為單純樂趣讀書吧!追求知識及美好的事物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只是達成這個的過程!以下圖文及連結等皆轉載自博客來網站:

引用自以下連結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teiria/exep/cdfile.php?item=0020123856

如您支持本文請多轉貼訂閱!
Add to Technorati Favorites Add to My Web儲存至「分享書籤」

匿名 提到...

"該擔心的不是有多少大學生,而是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素質如何?"這句話說的很對,但是我還是認為一個考零分的人,絕對不是只有智商有問題,而是態度有問題!進大學還是要有門檻,我不會寄望一個考零分的來唸大學會培養出好素質,他要做的,就是先把基礎打好,態度弄好,然後再來考大學也不遲!

研究生的呢喃自語 提到...

To yellowjia

態度是最重要的我贊同,現在要如何轉型大專院校,要如何建立退場機制,都需要智慧,我提出觀點是希望不要浪費已投資的資源,轉成社會教育應該會非常好

多謝你回應

匿名 提到...

大學生教育普及率達100%這是該慶幸的事情, 我不懂為啥會有人愚昧的認為這是不好的?就像每個人基本學歷幾乎都有高中職畢業, 這代表國民教育水準有提升啊!
重點是進入大學必須設定門檻, 以及不能隨便念念就可以畢業, 這樣才能真正的提升素質, 而不是為了避免大學生素質降低, 所以就乾脆減少大學學校...!
就算今日大學錄取率只有30%, 那也不代表這30%畢業的學生素質就是優等啊!

研究生的呢喃自語 提到...

To 匿名

先打破所謂知識上的精英主義迷思,才有可能挽救台灣的文憑主義,進大學簡單並不是需要擔心的事,隨便可以畢業才需要擔心

多謝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