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9日 星期日

台中市最南端霧峰區霧峰鄉阿罩霧古蹟:聖賢宮神農大帝廟1862年同治元年、法揚宮,阿罩霧福德祠土地公,省教育廳光復新村、貓頭鷹教堂等

今天要介紹台中市霧峰區,霧峰區舊稱「阿罩霧」,前身「霧峰鄉」,是台中市最南端的一個區,之前有南方的交通樞紐。由於之前為台灣省議會(現為立法院中部辦公室)在此,加上清朝時期五大家族中的霧峰林家就在此(其他四大家族為:板橋林家(無親屬關係)、鹿港辜家、高雄陳家、基隆顏家)為根據地。霧峰區是一個很早開墾的地區

維基百科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9C%A7%E5%B3%B0%E5%8D%80


1954年臺灣省政府疏遷至台灣中部,包含秘書處、衛生處及教育廳等遷至霧峰,因此現在知名的「光復新村」省府宿舍已成為知名觀光景點,1954年秘書處、衛生處遷往南投中興新村。1956年「北溝文物陳列室」開館,為國立故宮博物院舊址。擁有眾多藝術品及校內的
現代美術館,是由日本的石田工務店6位清水混凝土匠師及安藤事務所兩位資深工程顧問,歷經2年多的精雕細琢建成,有機會可以去逛逛亞洲大學。


但喜愛古蹟的我們,要看的是霧峰區先前的台灣省教育廳,以及兩座廟宇


霧峰區台灣省教育廳(已登錄為歷史建築):地址為:霧峰區大同路16號

看一下台中市文化資產處介紹

https://www.tchac.taichung.gov.tw/historybuilding?uid=34&pid=21


摘錄其文字介紹如下:

舊省政府教育廳為臺灣省政府疏遷時期所興建省府廳舍建築,為第一代廳舍「教室型建築」之代表作品,其建築型式反映臺灣戰後第一波現代建築之風格。整體建築分三期興建。民國45年(1956)竣工時為一座不對稱「ㄇ」字型二層樓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建築;初規劃一樓全供省教育廳辦公用,二樓由省府核心單位與衛生處臨時使用。民國48年(1959)教育廳與衛生處均感空間不敷使用,故於原「ㄇ」字型缺口處新建倉庫與檔案室。民國58年(1969)8月,衛生處搬遷至中興新村,建築全由省教育廳使用。民國60年代再於一、二期交界處再增建辦公室與機房等。民國82年(1993)省教育廳搬遷至霧峰中正路新址(今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舊廳舍無償撥予霧峰鄉公所使用。

入口處有一個貓頭鷹雕塑,很古樸,目前也有社會大學學員上課使用中。貓頭鷹據說是霧峰的吉祥物,稍早貓頭鷹只是霧峰桐林的村鳥。桐林位在霧峰東北群山中,舊名北溝坑,相傳日治時代青桐遍布,故又名青桐林,想必有許多貓頭鷹


建築的參天樹木應該也有不少年歷史,建築斑駁頗有滄桑之感






在省教育廳旁邊有一個小公園,叫做貓頭鷹教堂,地址導航是:霧峰區大同路8號,但其實正對省教育廳就在右手邊,以下是實際拍攝照片。真的有很多貓頭鷹!






貓頭鷹教堂主體如下:






阿罩霧福德祠:要介紹這座土地公廟是因為霧峰林家的歷史,地址位於:霧峰區中正里四德路82號,就在霧峰警分局交通分隊門口。

維基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98%BF%E7%BD%A9%E9%9C%A7%E7%A6%8F%E5%BE%B7%E7%A5%A0

這座土地廟與戴潮春事件(同治元年1862年,台灣清治三大民變之一,另二為朱ㄧ貴及林爽文事件)有關。

節錄部分文字如下:

同治元年(1862年),林日成趁林文察參與太平天國戰事,率兵進攻霧峰林家,發生阿罩霧庄攻防戰,並阻止烏溪水源供應。相傳當時霧峰林家宗祠供奉的神農大帝顯靈,命令土地公在一座樟樹頭冒出甘泉,人稱「土地公井」。戴潮春事件平定後,同治三年(1864年)春,霧峰林家在該井邊興建霧峰聖賢宮(後面會介紹)及這座阿罩霧福德祠。光緒九年(1883年)林朝棟祭祖時目睹該祠破舊,乃令族人重修並獻贈廟地供作廟產,門額鑲嵌當年臘月重修的石板。

金亭右邊就是交通分隊正門口




香爐頗有歷史






聖賢宮神農大帝廟:地址定位為:霧峰區中正里林森路767號

介紹如下,節錄部分文字

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TaichungCity/wufeng/0618008-SXG

聖賢宮主祀神農大帝,據說是霧峰林家從福建漳州故鄉攜帶來臺供奉。1754年(乾隆19年)林獻堂祖先林石渡台,將其宗祠供奉的「五穀神農皇帝位」神位牌和太子元帥神像及玄天上帝(帝爺公)神像帶到臺灣,最先供奉於彰化,後三代林甲寅移居阿罩霧,於1862年移至設於霧峰四德路,在太子爺土地公井邊。同治3年(1864)林文鳳重新修葺神農大帝廟及福德正神廟;光緒9年(1883)林朝棟看到神農廟破舊不堪,乃令族人擇日與前述土地公廟重建。民國69年由林文卿與朱傳德奔走下,買下緊鄰原神農廟旁的文化戲院,成為重建新廟的用地。民國73年(1984)開始設計施工,成為現在的新廟。民國78年(1988)及民國79年(1990)兩次組團前往湖南炎陵縣鹿原陂祭拜「炎帝陵」。

出處:(《臺中縣志住民志》宗教篇,臺中縣政府,2010 )

但我們要介紹原本的舊廟,舊廟就是面對新廟的右側轉進去(請見下圖),新廟很漂亮但我們喜歡看古蹟:




右側走過去廟方人員說這樹旁蓋著的就是那口古水井,現在仍不定時汲水給信徒。想像一下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事件時,林日成趁霧峰林家族長林文察參與太平天國戰事不在,率兵進攻霧峰林家,截斷烏溪水源,當時霧峰林家宗祠從故鄉1754年(乾隆19年)帶來供奉的神農大帝顯靈,命令土地公在這個樟樹頭冒出甘泉,人稱「土地公井」,這樣來看歷史是不是超有趣?!!




廟方給了這本書可以印證這段歷史:





舊廟的底座可以清楚看到原本的建築痕跡,這應該是當時水池




舊廟中還有民國50-60年代重建捐獻、重建沿革紀錄的石刻如下:








法揚宮:地址為:霧峰區四德路572號,維基百科說明如下:



俗稱霧峰三界公廟,是主祀三官大帝道教的廟宇,推斷原本建於同治六年(1867年),同治元年(1862年)台灣發生三大民變之一「戴潮春事件」,其中有中部的勢力『南王』也是民變主要領導人之一「林日成」,當地人稱「憨虎成」。林日成勢力根據地就是現今「四德里』及『五福里」一帶,林日成因族親曾被霧峰林家殺害,加上與霧峰林家土地間的嫌隙,加入戴潮春陣營,後來霧峰林家福建水路提督林文察帶兵前往四德里擊敗林日成,這場戰役稱「四塊厝之役」,戰場就位於現今「四德北路」。林日成勢力瓦解後,才有「林」、「黃」、「巫」、「王」四戶人家開始開墾、蓋四間厝,故稱為「四塊厝」。同治五年『四德黃家』開基先祖「黃波」從福建漳州渡黑水溝來台,於四塊厝開墾定居,當時常發生水災,有一天一位風水堪輿師經過四塊厝,聽聞洪水災情,於是建議黃家族人到台中陳平莊「紫微宮」迎請恭奉水官大帝神尊,水官大帝迎至四塊厝供奉後,果真不再有水災,且四德黃家也在庇佑下成為霧峰的望族。

霧峰法揚宮前身是同治6年建立的「源隆堂」,就是黃家自己家廟,1994年神像從黃家古厝「源隆堂」移至現址,值得觀看的是廟宇建築內有彩繪大師「許良進」、「劉武吉」及「曹天助」等人的彩繪作品,非常華麗有特色。




寺廟重新翻修製作神龕,正殿前原本只塗油漆的牆壁進行彩繪,法揚宮除常見的「桃園三結義」等故事,並融合霧峰在地的歷史人文,彩繪中有霧峰林家的林文察,及一眼失明,綽號「目仔少爺」的林朝棟,還有知名的林獻堂,凸顯其「文武雙全」(請見以下圖片)。

正殿神像及門面彩繪:









傳統的彩繪:桃園三結義等故事:

彩繪霧峰林家的林文察,及一眼失明,綽號「目仔少爺」的林朝棟,還有知名的林獻堂,顯示其家族「文武雙全」。







廟中彩繪有霧峰當地許多農特產,包括香米、龍眼、荔枝、鳳梨、香蕉、菇類、清酒,以及五福香瓜、四德紅豆等農產,全都成為壁畫主角。底下也有霧峰農會所屬霧峰酒廠的香米釀成的初霧清酒圖案,很特別吧!










上到二樓,可以看到廟門正中的牌匾,這上面書有源隆堂,可能是從黃家宗祠搬移過來,以及二樓彩繪:







法揚宮外面的牌樓:根據法揚宮臉書介紹文字如下:


山門又稱為牌樓或『歡迎門』,是廟宇建築中入廟的第一道門,本宮的牌樓為北式建築四柱三間三樓式牌樓建築,牌樓彩繪使用『南式彩繪』方式呈現,有『八仙過海』『祈求吉慶』『招財進寶』『財子壽』等故事寓意彩繪,本宮牌樓彩繪是由台灣彩繪大師『許良進』司阜彩繪,『許良進司阜』是文化部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是台灣中生代寺廟彩繪代表人物,亦是長榮大學美術學系講師,作品分佈於台灣各大寺廟,如『高雄左營城隍廟』『高雄左營媽祖廟』,『旗津天后宮』『崇蘭昌黎殿』,這幾幅畫作是本宮最有價值的廟宇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