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6日 星期日

從日治時期大安溪圖資料、清朝歷史等討論2023年8月5 日苑裡大水災

忙著家中的事,但8月5日周六早上從故鄉苑裡要前往大甲的道路縣道121淹水,新聞報導整個苑裡鎮淹大水:

自由時報:致災性豪雨 苗縣苑裡災情嚴重 部分崩塌駁坎持續清理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387512

有很多鄉親檢討許多政府及各種清理水溝等各種方案,但我想整理一下過往歷史資料,希望能夠給現在的施政者一些參考。日治時代有許多橫跨苑裡鎮的大安溪的資料,苑裡主要就是因為大安溪流域,從山裡面蜿蜒一直到苑裡出海,其他如房裡溪、山柑溪、社苓溪等,應該都跟本次水災有相關,但可以看看日治時代大安溪流域的資料。

以下水利規劃試驗所的水利規劃試驗文物數位典藏網可以查詢:

https://museum.wrap.gov.tw/display.aspx?Type1=B&Type2=30&s_status=1&area=%E4%B8%AD%E9%83%A8%E6%B2%B3%E5%B7%9D

舉例來說以下是昭和9年至10年(1934年至1935年)的大安溪火炎山堤防擴築工事寫真帳,工程用了當時12萬4,389元,





此外還有1908年(民國前4年8月、明治41年)、一百多年前大安溪流域的資料:苗栗廳管下大安溪實測平面圖-大安溪河川圖

https://museum.wrap.gov.tw/detail.aspx?serial=20180530114225698_wes0527&Type1=B&Type2=30


此外1945年有美軍航照圖,可從以下網站查詢:

https://gis.sinica.edu.tw/showwmts/index.php?s=tainan&l=Tainan_1945


這篇引用自經典雜誌、作者黃同弘 ‧ 第221期2016.12:【穿越時空瞰台灣】海線地帶 鐵道與堤防的百年身影,文章連結: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31439

引用部分內文:

今日,我們行過大安溪橋時應會疑惑,為何日南在大安溪的北岸,但卻並非劃入苗栗苑裡治下,而包括日南、西歧、銅安等里在內的溪北地區,俱是屬台中大甲地界。日治初期調製的台灣堡圖上,清楚描繪原大安溪、大甲溪沖積扇面上,河汊分流的舊貌。移墾時代的海翁窟(大安)港或五汊(梧棲)港,皆是位於兩溪下游支流的河港,後因淤積而沒落。即是因著河川的搬運與堆積作用,下游河水左右漫流、河道不時變動,而早期聚落多位居河漫灘上地勢較高處。日治初期的大安溪主河道,實為今中苗交界之北的房裡溪,火炎山堤防的完成,將房裡溪原有水流往南壓束;而後,日治中期至戰後初期,下游堤防漸次完備,大安溪才固定為今日所見,所謂「溪北地區」僅是水泥堤防時代的人們才有的地理認知。

從移墾時代往來交通的河汊港口,面對無常水患而形成的水官祭祀,到二十世紀初對此激變溪水的現代治理,並以縱貫鐵公路連結台灣南北;河川功能逐漸轉變,舊日汊流成為灌溉排水溝渠。在一九四四年的傾斜航拍中,前年大水中崩潰的火炎山堤尚未修復,六股、九張犁、日南農地上仍可見大面氾濫痕跡,我們可以據此想像大安沖積扇上原有的開闊網狀流路景觀。

綜合以上資料可以了解,其實苑裡、大甲、日南地區都是大安溪不斷改道,會有各種氾濫可能性的地區,從故鄉一些地名也可以看出當時河道地區,比如現在故鄉苑裡鎮泰田里的溪仔田,就在這次水災嚴重的藍田寺附近,這一帶過往應該就是大安溪流域的河床。



對照這張清朝時古地圖:杜正勝題解,《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從這張圖可以看到故鄉苑裡在清朝時的環境,而郁永河在康熙36年(1697年2月)渡海到臺南安平,一路從台灣南部乘牛車到淡水,曾在故鄉苑裡住了一晚,郁永河等人在康熙36年(1697年11月)完成鍊硫工作離開台灣,其著作:裨海紀遊,曾有這樣的紀錄:

二十三日(當年康熙36年1697年3月),余念二舶,遂叱馭行。行二十里,至溪所,眾番為戴行李,沒水而過;復扶余車浮渡,雖僅免沒溺,實濡水而出也。渡凡三溪,率相越不半里;已渡過大甲社〈(即崩山)〉、雙寮社,至宛里社宿。自渡溪後,御車番人貌益陋,變胸背雕青為豹文。無男女,悉翦髮覆額,作頭陀狀,規樹皮為冠;番婦穴耳為五孔,以海螺文貝嵌入為飾,捷走先男子。經過番社皆空室,求一勺水不可得;得見一人,輒喜。自此以北,大概略同。

康熙年間就有相關三溪流水高難度的記載,這三溪應該包含大甲溪、大安溪等,整理大安溪流域的這些歷史紀錄,希望給各位鄉親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