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1日 星期四

馬英九不像崇禎!他根本就是崇禎轉世!



圖片引用自「Spieler」部落格,連結為:http://blog.libertytimes.com.tw/spieler/2009/12/25/45889

請大家支持愛詩網的創作部落格大賽,有空捧個人氣吧,可加入會員每篇文章只能推薦一次!http://ipoem.cca.gov.tw/poem/mm00031091/showBlog.html

都說馬先生像崇禎,近讀明史你可以發現很有趣的巧合,不,不是巧合,根本就是一模一樣,馬先生根本是崇禎轉世!

崇禎15年(1642年)歷時三年的明清松錦之戰,明朝戰敗洪承疇降清,當時兵部尚書是陳新甲,明朝東北的軍事重地松山、錦州相繼失守,崇禎皇帝密召陳新甲主持議和,由馬紹愉北上和清談判,某天馬紹愉從前線發回議和條件的密函(內容如下,引用自崇禎實錄卷15:「15年春正月…丁丑,紹愉偕參將李御蘭、周維墉至寧遠,聞於清,請敕為信。乃復請於朝,敕曰:『朕聞瀋陽有罷兵息民之意,向來沿邊督撫未經奏聞。既承講款,朕不難開誠懷遠,如我祖宗朝舊約,恩義聯絡,永為和好。』清得之,以為邊吏偽作,並怒敕中語。紹愉聞之。」陳新甲置於案上,其家童誤以為是塘報(用於向內閣反映戰情,是向朝廷傳遞訊息,並請求增援的一種情報傳遞),交給各省駐京辦事處傳抄,結果朝廷議和的事情洩露,群臣嘩然,結果陳新甲不但不覺得做錯,反而覺得自己有功勞,這讓崇禎更憤怒。給事中馬嘉植彈劾陳新甲,結果崇禎將陳新甲逮捕下獄,陳新甲上書乞求皇帝原諒,但崇禎不許。陳新甲賄賂高層,其同僚給事中廖國遴、楊枝起等也多方營救,大學士周延儒、陳演亦大力援救,但崇禎都不聽。最後刑部侍郎徐石麒曰:「人臣無境外交。未有身在朝廷,不告君父而專擅便宜者。新甲私款辱國,當失陷城寨律,斬」。最後陳新甲被斬於市,明朝也失去最後一次和清議和的機會。

有沒有很熟悉?叫人家去議和,被發現只好砍對方腦袋!自己死都不認錯,也絕對不會錯,關是余文去關,選舉選輸就怪罪檢察總長,還要假惺惺說,彈劾陳聰明絕非政治陰謀,還說「如果真的要用政治手段拔掉陳聰明,不會拖上快兩年。」馬先生也表示對彈劾案通過「有點意外」,不過他尊重監察院的職權,也強調沒有介入本案,還口口聲聲說不會介入司法。

崇禎的矛盾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他的個性多疑,自己雖然認真,但也自負自私,明末飢荒,流寇四起,又要對付關外的清兵,可以說是兩頭作戰,但崇禎屢屢讓好機會溜走,以流寇和清兵來說,有時候他堅決要對抗,但有時候又後悔想要議和,明朝就在不斷更換軍事指揮官,以及皇帝的猶豫不決及矛盾中滅亡。崇禎任用軍事將領,明朝有很多優異的將領,但是其中崇禎殺了七個總督(鄭崇儉、袁崇煥、劉策、楊一鵬、熊文燦、范志完、趙光忭)。殺了11個巡撫(薊鎮王應豸、山西耿如杞、宣府李養衝、登萊孫元化、大同張翼明、順天陳祖苞、保定張其平、山東顏繼祖、四川邵捷春、永平馬成名、順天潘永圖),另外河南巡撫李仙鳳被抓自殺。

崇禎知道無法同時對付流寇和清兵,所以他私底下同意議和,但他矛盾的個性表露無疑,崇禎12年楊嗣昌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他剿流寇幾乎快成功,張獻忠、羅汝才等兵敗降朝廷,李自成被洪承疇、孫傳庭擊潰,率殘部17人躲到陝西商洛山中。當年冬天,清軍南侵北京震動,崇禎皇帝和戰不定,楊嗣昌力主議和;但守衛京城的將領盧象昇主張對抗,並且分道出擊和清軍作戰,楊嗣昌手握兵權,崇禎暗中同意楊嗣昌的議和主張,但盧象升告訴皇帝說:「陛下命臣督師,臣只知戰鬥而已!」崇禎又馬上辨稱根本沒有議和的事,崇禎狡辯說議和只不過是大臣議論罷了,崇禎不敢再提議和的事,顯然是害怕輿論。盧象升最後戰死沙場,崇禎才急忙調洪承疇北上勤王,當時洪承疇正在對付李自成,剿寇功虧一簣,李自成逃走往河南發展。

有沒有很熟悉?馬先生總是對於重大政策不敢決策,只敢暗中支持某種意見,但等到媒體揭露,或者等到輿論批判,馬先生又急忙撇清說自己其實沒打算那樣作,讓很多「盧象升們」最後戰死沙場!

崇禎17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一路從西安殺到北京,崇禎其實可以遷都南京,當山西被李自成佔領後,北京岌岌可危。當時南京有完整的機構和官員,南方也還有大量軍隊和領土,駙馬都尉鞏永固勸崇禎南遷,說:「若南遷可召募義兵數萬人,寇亂不難平也。」崇禎問:「召集這樣多人容易嗎?」鞏永固回答:「豈獨數萬,果如臣策,即數十萬度可必致。若徒守京師,京師已玩弊久,只坐困無益也。」(見《流寇長編》卷17)。大臣李明睿也上疏說:「南京有史可法、劉孔昭,此皆忠良曉暢軍務,可寄大事。皇上召與之謀,必能摧陷廓清,建中興大業……」,崇禎慢慢有南遷想法,但南遷卻受到兵科給事中光時亨等人反對,光時亨上奏將「南遷」斥為邪說,說「不斬明睿不足以安人心。」(見計六奇《明季北略》卷20)。後來李自成越來越逼近北京,「南遷」成為唯一辦法,但是崇禎很奇怪,他先前敢剛愎自用斬掉袁崇煥等人,但這時候他卻顧慮自己當皇帝的名譽,不願意承擔放棄京師的惡名,也不願意當「偏安」的國君。所以他希望朝廷大臣可以奏請「南巡」好實現「南遷」的做法,所以他一再徵詢內閣首輔大學士陳演和魏德藻的意見,妙的是這兩個人,前者堅決反對南遷,後者始終不表態,我想大家都有以前替崇禎背黑鍋的前車之鑑,所以大家都不願意挺身而出,以免又被推出去替罪!崇禎非常惱怒卻又不願自己承擔決策,最後沒有南遷,京城被攻破。

有沒有很熟悉?做錯了事情,馬先生第一時間一定先追究別人責任,選舉輸了是「大環境」的責任,民調低落是陳聰明的問題!政績不佳都是阿扁的錯啦!

即便李自成圍攻北京,局面已經看起來無可挽回,但李自成其實也沒有非要滅掉明朝不可,李自成派投降的太監杜勳入北京城與崇禎秘密談判,根據《小腆紀年附考》記載,李自成提出條件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也就是他提出的條件:只要崇禎割讓西北一帶,讓李自成自己獨立稱王,並且犒賞全軍百萬兩,李自成就退兵。理論上崇禎如果先答應李自成,等各地勤王軍隊匯集,還是有機會可以東山再起,但該死的崇禎個性又發作了,崇禎又去徵詢內閣大學士魏德藻的意見,自己不想承擔責任,讓大臣魏德藻承擔割地賠款的不光彩責任,根據記載太監杜勳入城勸降,崇禎問魏藻德意見,魏藻德不發一語,崇禎當著魏藻德的面猛擊龍椅,將之推倒。崇禎沒勇氣承擔談判責任,最後談判破裂,李自成攻進北京、明朝滅亡,崇禎上吊。

有沒有很熟悉?不沾鍋的馬先生為了讓自己沒錯,要做啥一定是讓別人去說去做,明明自己執政,卻要下屬承擔所有責任,遇到事情沒有肩膀,沒有承擔,只會去問一堆很會唸書的「博士內閣」成員,事情懸而不決,下屬不敢勇於任事,就只會支支吾吾、坐看時機流失!

最後講一下那些大學士、內閣重臣等人,北京城陷後陳演投降,李自成拷打大臣要大臣拿錢出來贖身,陳演先獻白銀四萬兩。其家僕告發說家中藏銀數萬,挖掘後地下果都是白銀,流寇首領劉宗敏大怒,刑求得黃金數百兩、珠珍成斛,李自成臨撤退離開北京前將陳演等斬首。而不敢出意見的魏德藻是崇禎13年進士,崇禎召進士48人在文華殿問:「今日內外交訌,何以報仇雪恥?」魏藻德用「知恥」對,崇禎親自拔擢為狀元第一名,魏藻德投降後李自成問為何不殉死?魏藻德回答:「方求效用,那敢死。」,拷打大臣時魏藻德僅獻萬金,劉宗敏認為太少,酷刑數日夜腦裂而死。反對南遷的光時亨也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時投降,後又跑回南明但被弘光帝斬首。

崇禎的個性讓下屬根本無法信任他,李自成圍攻北京,他下詔勤王但明朝將領由於有袁崇煥、還有先前各大臣效忠卻被斬首的前例,大臣們都只為自己打算,也很提防崇禎的為人,將領劉澤清謊報墜馬腳受傷,無法來救,吳三桂、王永吉等人離北京不遠,但部隊行進非常緩慢。只有居庸關守將唐通率八千人馬先到北京,崇禎重賞封「定西伯」。

有沒有很熟悉?雖還未成真,但這些會唸書會作官的博士內閣,不食人間煙火的狗官們,平常超會耍嘴皮子,但危急時應該會通通投降吧?!

沐浴在甜美音樂中 提到...

他是兒皇帝石敬塘吧!

研究生的呢喃自語 提到...

To沐浴在甜美音樂中

我已經不知道要怎樣罵他了,已經到了無言的地步了.....

Unknown 提到...

讚,我同意你的觀點。

研究生的呢喃自語 提到...

To 張瑞益

慢慢大家都知道執政者的能力了,多謝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