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為何豬肉漲翻天?要思考選擇!要承擔選擇後果

強烈推薦 姊妹淘優質作家、文學巨擘、兩性專家 艾姬 美女的新書:越做越愛!!(限制級需18歲以上才能購買!!)


購買連結如下: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teiria/products/0010626710?utm_source=teiria&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3

在開始這篇文章前,先分享一篇報導,是經濟日報報導,標題「聚焦中國/糧食政策變動 全球吃驚」,連結為: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8523415.shtml


我怕連結失效,把內容全文複製如下:

上周,中國最大的糧油食品企業中糧集團與荷蘭農產品及大宗商品貿易集團Nidera達成協議,收購後者51%股權,為中國布局國際糧食市場邁出一步,但也反映中國積極確保可靠糧食供應的努力。

為滿足國內的能源及礦產需求,過去十年,中國國有企業斥資數十億美元收購國外相關公司股權或參與開採。但隨著經濟發展,大陸糧食消費快速成長,國企併購目標也鎖定農產企業,包括在拉美地區收購農場。

2004年以來,中國糧食產量年年增長,去年較2004年提高28.2%,同一期間糧食消費成長38.4%。穀物也有供不應求的狀況,2012年,穀物消費超出產量4,000萬噸。

近年來,中國三大主糧(稻米、小麥和玉米)雖產銷相抵後略有剩餘,但消費成長速度也超過生產增速。2011年,小麥消費年增9.03%,遠高於2.38%的生產增長率;玉米消費成長7.21%,生產增速6.96%。在這樣背景下,從2009年開始,中國連續幾年成為三大穀物淨進口國,進口量逐年攀升。2013年,中國糧食進口量超過8,000萬噸,是十年前的3.4倍。
中國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大豆購買國,去年進口6,340萬噸,年增10%,進口量連續三年創歷史新高。截至去年底,進口大豆占國內供給的比重超過80%。業內人士預估,今年中國大豆進口量將再增至6,500萬噸。

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目前已是阿根廷和巴西大豆的主要進口國,也正不斷增加對東歐農業的投資。通過入股Nidera,中糧集團可獲得更大的定價權,也有助打通進入拉丁美洲和俄羅斯地區等糧食主產區的通路。中國海通證券農業分析師丁頻指出,中國對糧食的需求仍將巨大,特別是在人們變得更加富裕且需要優質食品的情況下。丁頻稱,「我可以肯定中糧集團很希望入股『ABCD』,只要它們願意。」她所說的「ABCD」指的是大宗商品貿易巨頭Archer Daniels Midland、Bunge、Cargill和Louis Dreyfus。

中國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布「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受到注意的是,去年中國糧食總產量已達6.02億噸(其中三大穀物為5.43億噸),綱要卻將2020年的產量目標設定為「穩定在5.5億噸以上」。有人將此解讀為中國糧食自給自足政策已微調,未來穀物進口量可能增加,將對全球糧食市場帶來重大影響。荷蘭合作銀行分析,「中國自給自足的能力稍有降低,都會帶來大量貿易。即使中國只進口5%的玉米,也相當於全球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玉米貿易。」

中國農業部發展計劃司副司長張輝則強調,中國長期堅持的立足國內、基本自給的糧食方針並末改變,預期未來大陸糧食供需將基本穩定,穀物進口不會大幅增加。不過,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守英日前發表的文章,或許更能探知中國政府的政策思維,並掌握未來中國穀物貿易的方向。

針對前述「綱要」提出的「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劉守英表明,中國須確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優先次序,確保稻穀和小麥完全自給,「玉米因加工成份實行一定量進口,大豆主要依靠進口」。

由於念農學院緣故加上這幾年工作,看到這樣的報導總是內心擔心不已,鄰近的中國情況如下:

2004年以來,糧食產量年年增長,去年較2004年提高28.2%,同一期間糧食消費成長38.4%。穀物也有供不應求的狀況,2012年,穀物消費超出產量4,000萬噸。近年來,中國三大主糧(稻米、小麥和玉米)雖產銷相抵後略有剩餘,但消費成長速度也超過生產增速。2011年,小麥消費年增9.03%,遠高於2.38%的生產增長率;玉米消費成長7.21%,生產增速6.96%。在這樣背景下,從2009年開始,中國連續幾年成為三大穀物淨進口國,進口量逐年攀升。2013年,中國糧食進口量超過8,000萬噸,是十年前的3.4倍。


台灣是個寶島,基本上農產品生產技術優良,各種農作物皆有,只要好好耕種,台灣農業生產足可供人民溫飽。但這幾年卻有越來越多農地荒廢、廢耕,政府祭出休耕補貼,本來好意是要補貼農民辛苦,最後卻變相成為一些假農民的扭曲現象,請參見經濟學博士李武忠所寫「未雨綢繆的農業補貼政策」,連結為: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302/330082.htm,文中提到如下補貼:

假農民充斥(農業人口僅54.4萬人,請領老農津貼人數達67.5萬人,每年投保農保則高達145.4萬人)腐蝕大量農業補貼費用,不僅造成國庫龐大支出也延緩農業結構調整速度….


稻穀保價收購(2012年花111億元)、肥料價差補貼(2012年花近30億元) 、機材價格補貼、電費補貼等……

政府某些政治考量導致大量財政支出用在補貼農業,我個人雖然支持農業發展,但卻反對休耕農田的補貼,這導致許多年輕農民、或者中年轉業想要從事農耕的人,因為政府休耕補貼,造成農田轉移成本門檻提高,反而不利農業發展。台灣農村農民年紀偏大,勞動力不足,休耕補貼反而讓沒有田的年輕農民成本增加,不利農村世代交替。另外我也呼籲政府要階段性開放農業外勞,因為許多農村老農根本已經無法獨力耕種,除非有更好的引導年輕人進入農村,否則就只好適度引進外勞。

台灣許多政策都充滿矛盾性,一方面怪政府、但人民也應該思考:政府資源預算就這麼多,補貼了某一種就會減少另一種補貼,資源用在某處就要減少另一處的支出。台灣人民要開始學會思考、要想想自己的立場和切身利益,不可能無止境一直耗用政府資源,因為台灣財政問題早非一日之寒。政府沒有錢了!

拿最近豬肉不斷上漲,大家可以看一下以下由中央畜產會王旭昌組長撰寫的「台灣的養豬產業現況」連結為:http://vettech.nvri.gov.tw/Appendix/publication/1051.pdf,可以看到以下圖表:

1、歷年豬肉百公斤價格變動圖表



2、歷年豬肉進出口量變動圖表

3、肉豬頭數及種豬頭數變化圖表



台灣1997年是豬肉出口分水嶺,當年口蹄疫爆發台灣列為疫區出口銳減,台灣從此成為進口豬肉趨勢。這幾年來台灣消費者豬肉消費隨所得增加只有逐漸增加,但因飼養飼料及各種成本增加(水電都漲等),加上環保法規稽查越來越嚴格,很顯然台灣飼養豬總數並沒有隨之成長。如果要維持豬肉價格穩定就只能靠進口了。台灣主要豬肉進口國也只能從美國、加拿大、巴西(前三大主要世界出口國),還有澳洲等等,但台灣前幾年炒了豬肉進口不得含瘦肉精問題,如果沒有更多的進口數量,台灣豬肉價格就只會不斷上漲,加上兩岸貿易頻繁,中國豬價和消費量也不斷攀升,台灣本土產的豬肉只會更多銷售到中國(中國也是世界主要豬肉進口國)。豬肉價格只會不斷上漲。

我也沒有好的解法,但我假設提出台灣豬肉價格上漲的原因,如下圖是台灣冷凍豬肉近一年的進口數量(引用自中華食物網),這一年多台灣本土豬肉飼養沒有增加,進口豬肉減少,豬肉價格會上漲,一點都不意外。

台灣冷凍豬肉進口重量表(近一年)



台灣冷凍豬肉進口價格表(近一年)

我們在做出各種選擇之前,真的要好好想清楚,並且要承擔選擇的結果!要嗎就增加台灣豬肉飼養數量,不然就多進口國外豬肉,但目前看來中國的農產品消費增加幅度,要讓豬肉價格下降,恐怕不是容易的事情。

台灣養豬頭數可查詢中央畜產會網站,有養豬頭數調查報告,連結為:http://www.naif.org.tw/infoExamineList.aspx?frontTitleMenuID=37&frontMenuID=47

台灣各種進出口數據可查詢以下網站:連結:http://web02.mof.gov.tw/njswww/WebProxy.aspx?sys=100&funid=defjspt2

也希望政府可以把這些資訊都用簡單易懂的方法,公開給全體國民理解,其他就交給人民自己選擇決定了。但我們真的不能再期待有所謂兩全其美的選擇,因為真的不太可能。我們做出選擇,就要承擔選擇的後果。也希望這篇不專業小文,能讓執政者重視台灣農業發展及後續農業政策的調整。

延伸閱讀:
BBC中文網標題「台灣堅持豬肉進口不得查出含有瘦肉精」,連結為: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4/03/140305_taiwan_pork_minister.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