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6日 星期一

台灣奇特信仰:大甲路嬌姑廟建於道光28年(1848年)及苑裡鎮舊社里盧府嬌姑娘祠、大甲古城建於道光7年(1827年)四城門實地考古、戴潮春之役林春娘三次祈雨林氏貞孝坊建於道光28年(1848年)

歡迎加入苗栗國<最愛苑裡,就在心裡>Line群組,可以接收故鄉苑裡各種消息、還有各種鄉土故事、古蹟遊玩等等

請直接點擊加入:

https://lin.ee/8gJwqfd

今天要介紹台灣一種很奇特的信仰,就是路嬌姑廟,也許你沒聽過,早期台灣有許多墾荒或戰亂的男生,可能是軍人、可能是開墾的平民、也有抵抗民變的義民(客家人等),因此有很多義民廟,但女性的就是今天介紹的路嬌姑。

來介紹台中市大甲區的路嬌姑廟,台灣宗教與民俗文化平台網站介紹如下:

https://trfc.tw/temples/TaichungCity/dajia/0603005-LJGM

地址: 臺中市大甲區孔門里文武路123巷2號



根據《臺中縣志住民志》宗教篇(臺中縣政府,2010)紀載路嬌姑廟建於道光28年(1848年),而大甲古城建於道光7年(1827年),這個路嬌姑廟就位於當時大甲城的西門「觀海門」旁邊,西門可一路到現今大安區海邊,當年大甲就是從雍正9年(1731年)大安溪口開設貿易港後,台灣與中國貿易繁盛,讓大甲成為重要的經濟中心。

而路嬌姑指的是「路邊嬌美姑娘」的意涵,大甲的路嬌姑廟相傳為道光年間,大甲一帶大洪水不知從何處漂來一具「水流女屍」,身分為年紀輕輕的姑娘,西門城外居民將她收埋於此。也有一說為:據說路嬌姑娘乃苗栗三塊厝之少女,家人均因漳、泉分類械鬥而死於非命。後路嬌姑娘不幸為洪水淹死成為水流屍,被當地居民安葬。不久盜賊來犯,路嬌姑托夢示警,居民倖免於難因此膜拜路嬌姑。有一賭徒祈求祂的幫助,贏回輸去的錢財且加倍得償,遂洗心革面並為路嬌姑建一小廟。

道光24 年(1844)翠亭柯秀奉參加考試一直不第,陳吉昌為他代禱於路嬌姑廟,終於考上秀才,於是為路嬌姑擴建廟宇答謝,並獻「愛人以德」匾額(看一下上面照片,匾額不知是否為古匾,懸於正門),廟宇擴建完成於道光29 年(1849年)農曆8月2日,自此便以這一天為祭祀的日子。路嬌姑廟曾在民國49 年、61年兩度重修。


這個匾額紀載以下的故事(甲辰年就是道光24年、1844年,荔月指農曆6月):

匾額內文為:「拙自成童後,屢薦不售。是歲陳君吉昌代禱姑娘,果獲遊庠,因額以誌。甲辰歲荔月穀旦。」

明清時期「成童」指的是未考上秀才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皆稱為「童生」,而只有考上秀才能稱為「遊庠」

這位翠亭的柯秀奉一直考不上秀才,直到好友陳吉昌幫他拜了路嬌姑,終於考上秀才。 「愛人以德」典故出自《禮記・檀弓篇上》:「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白話翻譯就是:君子愛人是用公正的德行,而小人愛人則是姑息遷就錯誤。禮記原文是記載曾子臨終時,為了不合禮制的蓆子仍堅持的故事,有興趣可以翻翻禮記。但這匾額記錄這個一百多年前,讀書人來路嬌姑廟祈求考試順利、並且順利考上秀才的故事。

廟本身不大,但可以看到傳統的藝術部分:繪畫及石頭香爐應該年代許久!







正殿繪畫頗有古意,地板是花鳥繪畫,楹聯上有水果,還有歷史故事,左側這幅為華陀為關公刮骨療傷,寫著南庄金城作:



廟壁紀錄民國49年重建信徒捐獻:


門前的天公爐寫著:歲次己巳年,因此可能是1869年、
1929年、1989年這幾個年分。




廟右側是大甲廟會表演團體鳳霓園:


接下來介紹一下大甲城的歷史:

大甲城的維基內容: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4%A7%E7%94%B2%E5%9F%8E

大甲地區自雍正9年(1731年)大安溪口開設貿易港後,因兩岸貿易往來逐漸發展成大甲堡各庄的經濟中心,而嘉慶21年(1816年)鹿港巡檢移駐大甲後,大甲地位變得更重要。

道光7年(1827年)在仕紳林聰、林甲成等人提議下,集資興建大甲城。興建時就近取材,城牆用大甲溪河床溪石,外面再用石灰、黑糖與米餅混合成漿塗刷,周長五百一十丈,高二丈(一丈約168公分,城牆周長約856.8公尺、高3.36公尺)。日治時期大甲城因市區改正計畫逐漸被拆毀,首先明治38年(1905年)拆除城牆,兩年後拆除東門,明治41年(1908年)拆除南門與北門,而西門則到大正年間(1920年代)才拆除。

大甲城共四座城門:分別是東門「拱晨門」、西門「觀海門」、南門「薰風門」、北門「湛恩門」以下分別看一下現今位置,這是大甲火車站前的四個城門說明:


可參考欣傳媒網站<大甲城疊合圖>依據明治39年(1906年)台灣堡圖與現今地點合成:

https://blog.xinmedia.com/article/187483


東門拱晨門(1907年拆除):鎮政路與文武路交叉的土地銀行附近,這一帶有不少美食,算是作者小時候回憶之一。




西門觀海門(1920年代拆除):位於上面介紹的路嬌姑娘廟附近,根據記載當時西門外還是一片荒野,路嬌姑娘廟就在
崁頭西門外

北門湛恩門(1908年拆除):位於順天路258號北門土地公廟附近,福德祠上就直接有寫北門。福澤四方牌匾是台中縣長林鶴年於辛卯年1951年所立(霧峰林家後代,台中紅派創始人,1951年當選為首屆民選臺中縣長,隨後於1957年、1964年分別當選為第3、5屆縣長)。護國祐民匾額敬獻者則被塗掉。樂捐箱頗有年代感。







南門薰風門(1908年拆除):位於順天路林氏貞孝坊北邊,

林氏貞孝坊維基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E%97%E6%B0%8F%E8%B2%9E%E5%AD%9D%E5%9D%8A

該牌坊乃為表彰淡水廳大甲街地方人士余榮長之妻林春娘(生於乾隆44年(1779年),同治3年(1864年)去世,年86歲。文獻多記為「春娘」,而「娘」字為舊時對單名婦女之通稱,故其人原名應為「林春」,而櫟社詩人蔡子昭所撰碑記即寫有「諱春」二字)之貞孝事蹟,興建於道光28年(1848年)。

林春娘7歲入大甲余家為童養媳,12歲未婚夫身亡,春娘仍奉養婆婆不改嫁,並過繼族人為子嗣;後養子早逝,春娘又與媳撫養幼孫。道光13年(1833年)獲頒賜旌額,道光16年(1836年)朝廷下旨准建坊旌表,但因家貧遲至道光28年(1848年)才在各方募捐下於大甲城南門外建成牌坊。




引用自國家文化資產網資料:

林氏貞孝坊規模為四柱三間式,特色包括分別標出提准時職官名及建坊時職官名,坊的北面正面橫書「旌表故民人余榮長未笄妻貞女林氏坊」,款書「道光戊申年冬月立」,道光28年(1948年)建成時間,又詳列上至閩浙總督下至淡水廳儒學姓名(見牌坊上方正中間),南面所刻是道光13年(1833年)頒賜旌額時的列官官職(見牌坊背面上方正中間),可見當時台灣屬福建巡撫,尚未建省。是他坊罕見的特色。在坊柱四面亦刻有對聯,全坊為密密麻麻的文字稱頌林氏的事蹟亦是一大特色。











門口原本於順天路,民國68年(1979年)大甲鎮公所重修,拆除舊牆改建新牆,將入口改到光明路並增設一對石獅。




旁邊還有許多石碑:

有奉憲漳泉碑記:立於咸豐8年(1858年),淡水廳同知恩煜應地方人士之請,出示曉諭泉州與漳州府兩籍人士,系出同源,不可分氣類而自相殘殺,可參考台灣大學台灣古碑拓文:

https://dl.lib.ntu.edu.tw/s/rt/item/853407#?c=&m=&s=&cv=&xywh=-1109%2C-1%2C2782%2C1476

貞節坊重修碑記:昭和10年(1935年)大甲士紳重修林氏貞孝坊紀事,詳述林氏事蹟、募捐情形與修葺經過。文中提及昭和8年大旱,因奉林氏神像而築壇祈雨,越三日果然得雨;為謝神恩,遂議重修牌坊。可參考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網站:

https://tm.ncl.edu.tw/article?u=014_002_0000007706


另有東門義路碑內文節錄:立於道光19年(1839年)記錄紳士魏文炳等人首倡捐資,議立購地開闢大甲東西道路的經過始末,文末並列出此次出力捐資與創建的紳士芳名。可參考台灣大學台灣古碑拓文:

https://dl.lib.ntu.edu.tw/s/rt/item/853431#?c=&m=&s=&cv=&xywh=-1008%2C-1%2C2811%2C1491








連橫台灣通史有紀載戴潮春之役時,戴潮春軍(主要為林日成、王和尚等人)三次圍攻大甲城切斷水源,而請出林春娘三次祈雨皆成功降雨,大甲城三次都被清軍陣營成功堅守。


內文節錄:

及戴潮春之役,同治元年(1862年)夏五月初六日,王和尚料眾,攻大甲,斷水道,城人無所汲食,洶洶欲走,乃請春娘禱雨,雨隨降,眾大喜,嬰城固守,二十一日,和尚又合何守載如川江有仁等來攻,眾可萬人,環圍數匣,水道復斷,城中絕汲數日,春娘復出禱雨,時和尚壓城而軍,居上風,轟擊幾不支,忽大雨反風,濠邊茅舍發火,眾驚潰,義通開門出擊,破之,圍始解,當是時兩軍相爭,以大甲為扼要之地,淡北安危擊於此城故轍遭圍困而守禦益堅,十一月,林日成以眾來攻,勢張甚,連戰旬日,水道屢斷,二十六日,春娘三出禱雨,雨降,士氣倍舊,圍復解事平,城人禮之如神,二年卒,年八十有六,婦巫氏亦以節稱。

有興趣維基上有大甲城三次被圍攻紀錄:

第一次大甲土城戰役:同治元年(1862年)農曆5月初五至21日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C%AC%E4%B8%80%E6%AC%A1%E5%A4%A7%E7%94%B2%E5%9C%9F%E5%9F%8E%E6%88%B0%E5%BD%B9


第二次大甲土城戰役:同治元年(1862年)農曆11月初十至12月14日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C%AC%E4%BA%8C%E6%AC%A1%E5%A4%A7%E7%94%B2%E5%9C%9F%E5%9F%8E%E6%88%B0%E5%BD%B9

第三次大甲土城戰役:同治2年(1863年)農曆正月13日至18日(或載正月21日)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C%AC%E4%B8%89%E6%AC%A1%E5%A4%A7%E7%94%B2%E5%9C%9F%E5%9F%8E%E6%88%B0%E5%BD%B9


最後要介紹苗栗國苑裡鎮舊社里的<盧府嬌姑娘祠>,該廟玲瓏小巧,在民宅之間,相傳有170多年歷史,相傳有求必應,農曆八月二日是她的忌日。位置位於苑裡鎮舊社里76之3號前、長老教會教堂對面。根據仇德哉《臺灣之寺廟與神明》所載「路嬌姑娘」項:(可見這紀錄與大甲路嬌姑廟皆為相同來源)

路嬌故娘係苗栗三塊厝庄之少女,當漳、泉兩州人進行激烈分類械鬥時,家人均死於非命,僅剩路嬌一人,後不幸為洪水淹死,附近鄰居將其埋葬,豈料當天晚間靈魂出現,預告鄰里,為當夜有盜賊入侵,午夜果有群盜來犯,從此深信路嬌姑娘為女神,於道光28年(1848年)8月初八建廟,供奉其木像,於每年8月初二日為例祭日。





匿名 提到...

謝謝講解大甲城門歷史,那邊可看到這圖

匿名 提到...

這個圖叫做大甲城疊合圖、我是引用網站資料、我也不知道在哪、我猜在順天路古街那邊,我來詢問確認後跟您分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