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0日 星期二

宜蘭縣蘇澳鎮古蹟及蘇澳火車站美食阿英魚雜(阿英小吃部):晉安宮張公聖君張公廟法主公1827年道光7年蘇士尾等人攜神像來、羅大春開闢道路里程碑記立於1874年(同治13年)羅提督興學碑立於1875(光緒元年)年噶瑪蘭廳1812年嘉慶17年設立宜蘭縣歷史

今天要介紹是宜蘭縣蘇澳鎮的古蹟:晉安宮張公聖君法主公

蘇澳位於宜蘭縣的東邊,瀕臨太平洋,蘇澳港是散裝貨輪港,同時海軍168艦隊使用,是海軍四大重鎮之一,另一漁港南方澳漁港則為重要的近海及遠洋漁業港口。

先看宜蘭開發歷史:以下引用維基資料

宜蘭原本是原住民「噶瑪蘭族」(Kebalan,平原的人類)居住地,最早關於噶瑪蘭族的歷史記載始於1632年。「西元1632年西班牙人,因船隻,偶遇颶風,漂泊到『卡巴蘭』港口,船員五十人因擅闖原住民領土,遭出草抵禦。於是率領西班牙人及菲律賓人至該地,焚燬原住民部落七處,屠殺原住民十二人。而注意到此地,並將蘇澳以北海灣命名為『聖塔.卡塔利那』(Santa Catalina),即:噶瑪蘭灣,而蘇澳港附近則命名為『聖.羅連索』(San Lorenzo)。


1768年,漢人林漢生探訪噶瑪蘭,被殺害。1776年,林元旻由烏石港北邊的河流上溯,侵佔淇武蘭,為有紀錄漢人入墾蘭陽平原最早者。1796年漢人吳沙擊潰噶瑪蘭族,佔領頭城以北土地。頭城以南之蘭陽平原則等到1810年臺灣知府楊廷理設治才由官府直接管轄。

清治初期宜蘭隸屬台灣府諸羅縣、1723年(雍正元年)改隸台灣府下新設置淡水廳。1812年(嘉慶17年)台灣府增設噶瑪蘭廳,為宜蘭地區單獨設治之始,1875年(光緒元年)噶瑪蘭廳改制為宜蘭縣,並改隸新設立的臺北府。


關於蘇澳的地名,澳在漢語是指港灣的意思,1938年日本人安倍明義田野調查,所著《臺灣地名研究》認為蘇是「百餘年前移民團統領蘇士尾」而得名,但蘇士尾此人不見於歷史文獻中。另一說是西班牙人以守護聖人命名的聖.羅連索(San Lorenzo)演變成蘇澳。


但根據這份<蘇澳舊地名探索>資料記載

https://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35/relfile/9798/113510/1-%E6%AD%B7%E5%8F%B2%E7%AF%87-%E7%AC%AC%E4%B8%89%E7%AB%A0%20%E8%98%87%E6%BE%B3%E8%88%8A%E5%9C%B0%E5%90%8D%E6%8E%A2%E7%B4%A2.pdf


蘇澳早年被稱為「施
八坑」,但來由已不可考,清代姚瑩《東槎紀略 • 施八坑》中一篇之描述:「嘉慶年間已有漢人私入施八坑開墾,至道光元年聚居已三百餘人。」記載約於嘉慶年間,已有漢人開始進入蘇澳,而海灣稱「港口」,內陸稱「施八坑」,而蘇澳一名,相傳為嘉慶年間有位「蘇士尾」的人帶鄉勇到此地開發,後為紀念他的功績,把他「姓氏」和「港灣」結合,稱為「蘇澳」。


但其實「蘇澳」地名文獻記載可追溯至萬曆年間,福建巡撫曾奏請海防以抗海盜顏思齊,清代初期也將此處稱蘇澳,且於1807 年(嘉慶12年)福建巡撫張師誠、1808 年(嘉慶 13 年)州將軍賽沖阿等人之奏報中,均載有「蘇澳」之名。「蘇士尾」如果有貢獻於蘇澳以其姓命名,那為何史料中無相關記載,可見蘇澳一名應不是出於此處,但也難以考究。


日治時代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於1873年任職海軍少佐時曾渡海來蘇澳一帶勘查,並調查當地原住民的生活與關係。離去後清政府大為緊張,於次年派都督羅大春修築蘇花古道,以加強對後山的統治。




今天介紹的古蹟蘇澳晉安宮,全名稱為晉安宮張公聖君法主公,地址:蘇澳鎮太平一巷13號,位於蘇澳火車站旁的巷子內進入,國家文化資產網介紹如下: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210823000001


蘇澳晉安宮主祀「張公聖君」,故在地方上一般稱為「張公廟」,亦稱「法主公」,是福建泉州永春、安溪一帶之地方守護神。在《噶瑪蘭廳志》中已有記載:「張公廟:在蘇澳街,距廳南五十里,祀清溪神醫。居民合建。」


根據〈張公聖君祠(晉安宮)沿革〉,約在1827年(道光7年)時,由蘇士尾、張光明等人自原鄉(泉州安溪)乘船來到蘇澳灣避風,發現灣內風息浪平,且觀蘇澳風水地理極佳,選擇在蛙仔湖畔永春城之外城建永春祠安奉自原鄉攜來之張公聖君神像,約在今台灣水泥公司蘇澳廠之員工宿舍區(古為蘇澳永春)建祠奉祀,祈求保佑開墾克服瘴癘及「番害」。


其後,不知何時,初建之晉安宮遭洪水侵襲而傾斜,故將張公聖君神像合祀於海神廟。至1872年(同治11年)遷建至蘇澳街,在現址東南側,坐西朝東,亦即背山面海的朝向。羅大春駐紮本地開闢蘇花古道期間,在蘇澳晉安宮設義學。晉安宮是《噶瑪蘭廳志》少數提到的蘇澳廟宇,可印證晉安宮至少在《噶瑪蘭廳志》刊印的咸豐2年(1852年)前即已存在一段時間。

而晉安宮雖然重建,但仍可觀看其建築雕刻,






晉安宮有一對重要的石獅子:一般廟門兩側石獅通常為「左邊公獅、右邊母獅」,但晉安宮卻相反,而廟前商店恰巧多是女主人當家,造就蘇澳本地稱這條街為「怕某街」,也是蘇澳一帶頗具趣味的傳說。根據人類學者邱水金表示,此石獅子是從蘇澳國中附近的蘇澳神社所取過來,原本就是母獅在左,可能是日本國情如此。另一說是,石獅子是台灣師傅刻的,故意把方位弄錯,用此詛咒日軍戰敗。第三說,像臺北孔子廟附近一間廟宇一樣,是雕刻師傅搞錯,將錯就錯的結果。這個傳說增添許多趣味。






廟內正殿照片:晉安宮有保留一幅藍染舊布,寫著26個開墾先賢的姓名,還保留紀念碑文,但這次沒找到,可能收起來。



另外匾額也是觀看重點:







最後要來看晉安宮最寶貴珍藏的兩組石碑、放在廟門口左側,用一個小樓台遮蓋保存,而新刻石碑則放在左側。旁邊可以看到當時的一些斷掉的楹柱及石柱:

羅大春開闢道路里程碑記,立於1874年(同治13年),當年是用華里紀錄,一公里等於2華里,現在的確蘇澳至南澳約為15公里:

該碑文寫「自蘇澳至東澳二十里,自東澳至大南澳三十里,自大南澳至大濁水三十里,自大濁水至大清水二十五里,自大清水至新城四十五里,自新城至花蓮北岸五十里,以上自蘇澳至花蓮港岸計程二百里,同治十三年陽月,福建陸路提督黔中羅大春勒石。






另一塊石碑:羅提督興學碑,立於1875年(光緒元年):

碑文刻內容:台北蘇澳背山面海,距蘭城五十里。歸化之番雜處,南、北兩澳其地距生番社不遠,地僻人稀,民番識丁者少。同治甲戊之秋,欽命福建全省提督軍門衝勇巴圖魯功加一等羅,奉 旨統師台北,駐紮蘇澳;督率弁勇進闢後山,沿山伐木,開路直達泗波瀾大港北岸,計程三百餘里。沿途撫番、衛民、招墾之外,復蒙惠及民番,自捐資銀五百員,札廳生息。永于蘇澳設立義學,酌議條款,嚴定章程,並將欽命台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夏 所建蘇澳之廟傍,瓦屋三橺、草屋二棚,咨請撥爲課讀學堂,以垂久遠。屯營講武之餘,繼以文教菁莪雅化,又將見於台北海濱矣!茲特紀載於石,後之上進者,當知木本水源,寔出軍門養育恩深之所致,共誌弗諼。云爾。

大清光緒元年歲次乙亥六月 日 三澳總董 鄭禮泉、王秀俊、黃寶忠暨舖戶庄民等仝立


以下引用自維基內容:

同治13年(1874年)爆發牡丹社事件,沈葆楨(時任
福建船政大臣、後改授欽差大臣)前往臺灣並函調任職福建陸路提督的羅大春移駐臺北及蘇澳;但羅大春沒有及時赴任,因而被革職留任。1874年6月20日,羅大春由福建泉州秀塗搭乘「靖遠號」出發,於22日抵達安平。7月1日羅大春自臺灣府城出發,循陸路於同月13日抵達蘇澳。隨後,羅大春率領親勇一哨前往臺灣協助北臺灣海岸防守任務規畫及督建工作。

這兩塊石碑記錄下這位貴州籍湘軍將領在台灣的活動,1874年7月17日至1875年(光緒元年)8月羅大春代理臺灣兵備道夏獻綸所負責之北臺灣防守,及開山撫番事務。他協助設立臺北府,主導開闢蘇澳東澳至奇萊(現今花蓮港北岸附近)之間的道路(蘇花古道)並於沿線興建碉堡。


石碑後面有保留許多當年廟宇建築的楹柱及石柱,像
這根石柱上刻著「光緒丙子」字樣,也就是光緒2年(1876年)留下。後面是尋常百姓居家,也饒有古今交織的趣味。






最後推薦大家吃一下廟門口右邊的阿英魚雜(阿英小吃部),超過50年老店,電話:039-962018、地址:宜蘭縣蘇澳鎮蘇南路47號。老師很少介紹美食,因為我對吃的不在意,但今天推薦這家老店真的把魚雜這種台灣傳統小吃做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這是綜合200元魚雜、及魚丸湯(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