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9日 星期日

賽德克.巴萊-故鄉的呼喚


以下為電影《賽德克.巴萊》官方部落格,連結為:http://www.wretch.cc/blog/seediq1930/33074383&page=1

台灣是個可愛的島,我的祖先是廣東客家人,根據族譜大約是在150180年前來到台灣這個島,那時候大約是清朝道光(1820-1850)年間,喜歡研究歷史的我知道,當時許多台灣剛從清朝海禁時期解禁,許多沿海居民因為沒有田地耕種、在家鄉沒辦法維生,因此結伴來台灣開墾找機會。我無法想像我的祖先,當年要東渡台灣時是怎樣的心情?當年唐山過台灣過黑水溝(台灣海峽),是很危險的一個行為,有「10631回頭的傳說。我的祖先從廣東梅縣出發,成為3留中的台灣居民,他應該是和兄弟(或者是堂兄弟),兩個人結伴或數個人一起來的,他們在台灣的第一站落腳在現在台灣台中市的后里區!我的祖先可能是從台中附近的港口上岸的。

后里和苗栗縣三義是相鄰的地區,我的祖先在后里穩定耕種一段時間後,又向中國的親友招手,更多親戚朋友又紛紛來到台灣,其後代開始往北邊苗栗頭份一代拓展,因此我們的祖墳大多留在頭份,這個第一代來台祖先則安葬在后里,一直到1960年代墳墓被找到確認,並且開始修族譜。 而我的曾祖父則在19001910年間,那時候已經是日據時代(清朝在光緒11年也就是188595日宣布台灣建省、1895年甲午戰爭後割讓給日本),曾祖父從苗栗頭份帶著小孩,移居來到我們現今居住的苗栗縣苑裡鎮,經過幾次田地轉換,曾祖父落腳在現在我的老家,也就是祖父的家。曾祖父和曾祖母都是清朝光緒年間出生的人,妳可以想像他們的身分都經歷過一次轉換,原本是清朝人後來變成日據時代的台灣人。而我的祖父和他同一輩的人都變成了日本人,從一出生台灣就是日本統治,讀日語念公學校,祖父還被徵調去當過日本兵。

故事到這邊要先打住,2005年因為某些因緣際會,我到新竹尖石鄉的鎮西堡泰雅部落住了一陣子,我認識了一些原住民朋友,也開始研究原住民的歷史,原住民的確是台灣最原始的主人,台灣原住民屬於南島語系,對於臺灣原住民的記載,最早可能出現在中國早年的歷史書本上;比較確定的紀錄以明朝萬曆30年陳第的〈東番記〉為代表,同時期1624年來到臺灣的荷蘭傳教士,也有很詳細的文字和圖像,來記錄臺灣原住民。這些十七世紀的歷史紀錄,不管是中國陳第,或荷蘭傳教士、往來台灣的東印度公司的商人等,對臺灣原住民都還沒有哪一族哪一族這種詳盡的分類概念。陳第書中統一用「東番」稱呼台灣原住民。荷蘭人則依各社群所在地名稱呼,比如目加溜灣人、麻豆人等。

原住民朋友的族群分類頂多也只有如泰雅族、布農族這樣的分類,但他們是沒有國家概念的,所以如果妳試圖用自己比較「文明」的想法加諸在原住民身上,那可是很一廂情願的文化霸凌!魏德聖導演的壯闊史詩電影,現在一推出就有很多自以為的笨蛋,開始用國家民族大義去評論這部電影,或者用自以為優越的角度去評論原住民,我覺得都是大可不必的做法!原住民朋友抵抗外來統治並不是第一次,最早原住民朋友反抗荷蘭人統治,有1644年淡水的蘇米爾社生抗荷事件,殺死21荷蘭人,另外如1635年和1636年發生的「麻豆事件」與「蕭瓏事件」,則是原住民被屠殺最多的事件。大型原住民抗荷運動從1624年至1645年一共有五起(其中有三起有漢人參與),小型零星的衝突則從不間斷;原住民抵抗荷蘭人的原因不外乎被迫捐地被搶地,被迫服勞役,被課徵雜稅等。而漢人最著名的抗合運動是郭懷一於1652年的武裝起義,但可惜的是郭懷一胞弟向荷蘭人告密,郭懷一倉促起義,最後荷蘭人聯合原住民一起鎮壓起義,數千漢人移民戰死或被殘殺。

而日本佔領台灣之後,因為高壓的血腥武力鎮壓,也引起台灣住民的激烈抵抗,最著名有客家人吳湯興、姜紹祖、徐驤等人帶領客家人抗日,前幾年的電影《一八九五》就是描述這些故事,也在台灣造成熱映。原住民則因為日本為開發台灣山林的林木、礦產等自然資源,日本人利用分化,將不同族群原住民分開並彼此教唆攻伐,因此許多原住民朋友祖先因為沒有國家概念,所以原住民部落間,甚至是同族同屬泰雅族,也曾發生過戰爭事件。但我們都大可不必用現今的概念去看,因為在歷史洪流中,那都是一塊土地上,每個住民要捍衛自己土地、保衛自己親人家人所做的選擇,很自私但無關對錯。

我爺爺也當過日本兵,許多台灣老一輩的人也經歷過不同國家身分轉換,即便是1949年渡海來台的國民黨人,也有身分從共產黨變成國民黨的族群。現在大家都在台灣這塊土地了,要怎樣繼續在這塊美麗土地相處,就看大家的智慧,但我很確定魏德聖這部準備分上下集推出的《賽德克.巴萊》,除了壯闊的史詩場面外,一定可以讓更多人和我一樣,去思索自己的祖先,還有自己和這塊土地的關聯,以及最後,妳想怎樣定義自己是什麼人的思考。過去的歷史仇恨都已經過去了,很多當時的戰爭殺戮是因為當時的狀況,甚至是當時殘暴的統治階級刻意引發的對立和分化,但實際上妳去想想,真的有這種深沉大恨嗎?真的有誰的血統就比誰優越嗎?大家都可以想想,我相信《賽德克.巴萊》會讓更多人更清楚,自己到底是誰?

所以我期待這部電影。

最後補兩個小歷史插曲給大家參考

◎清朝曾官至兩廣總督的楊景素(1711年-1779),字樸園,揚州人,1763年擔任台灣道任內,嚴加禁止漢人越界侵擾平埔族(當時有用很多柵欄分隔原住民居住的未開發的山區,木柵這種地名就是這樣來的),他奏請准對其轄內平埔族,鼓勵改姓漢化。他任內共對平埔族賜了潘、陳、 劉、戴、李、王、錢、斛、蠻、林、黃、江、張、穆、莊、鄂、來、印、力、鍾、蕭、盧、 楊、朱、趙、孫、金、賴、羅、余、米、葉、衛與吳姓。你可以看看自己族譜、問問家中老長輩,或者尋根一下,也許妳就是那時候的平埔族,那其實妳的祖先也是一開始就定居在台灣,並非後來才到台灣。

◎講到歷史仇恨我都喜歡講一個故事,孫中山革命成功後,有一個革命先烈兼黨國大老,叫做譚延闓,他曾經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等職務。19309月病逝在南京,葬在南京中山陵旁邊,蔣中正還替其墓碑題詞喔。譚延闓的三女兒叫做譚祥,嫁給曾擔任副總統的陳誠,生下了陳履安,陳履安要叫這位黨國大老譚延闓外公。但是妳一定不知道陳履安的外曾祖父,也就是譚延闓的父親是誰?他就是清末邊疆大吏,曾任閩浙總督、兩廣總督的譚鐘麟,為何提陳履安的外曾祖父譚鐘麟呢?因為孫中山第一次廣州起義就在他擔任兩廣總督任內鎮壓失敗的,陸皓東就是在他手裡死的,這樣明白了嗎?

但是妳可以看看他的後代卻都成了忠誠的國民黨員,所以妳說歷史該有怎樣的仇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