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2日 星期四

彰化縣芳苑鄉古蹟廟宇介紹:漢寶村天寶宮九天玄女、臨海路林希元祖廟、全台灣最大媽祖廟:芳苑白馬峰普天宮建於康熙36年(1697年)、王功福海宮建於嘉慶17年1812年楊桂森傳說

本篇內容為2023年8月探訪,於現在發表!

彰化縣芳苑鄉位在彰化西邊靠海,清朝叫作番挖或番仔挖,日治時期改名沙山庄,戰後改名芳苑,曾有過非常興盛的歷史,是鹿港的第二外港,嘉慶年間鹿港積沙,船隻改由王功港進出再由海溝進入鹿港,王功港興起。道光年間王功港也積沙,船隻再改由番挖進出,番挖港此時興起,清末番挖是全臺第35大市街,在彰化縣內僅次於彰化、鹿港、北斗,當時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北斗五番挖」之稱。

讓我們來看看芳苑的古蹟及廟宇介紹:

天寶宮:主祀九天玄女,地址為:漢寶村芳漢路1段511巷臨58號(此地稱海尾),創立於光緒時期。漢寶社區是彰化縣西部臨海的小漁村,以前為舊濁水溪的出海口,舊名溪底,又名漢寶園,即漢寶的旱田之意。依《台灣舊地名之沿革》記載:「漢寶園一帶,原為濁水溪下游流砂走石的荒源地域。至光緒3年(1877年)台南縣鹽水鎮黃姓墾戶入墾於此,開闢濁水溪河口兩岸地帶,在南岸創建『加走』、『鹽埔』二部落,北岸形成『漢寶園』。相傳漢寶為墾首之名,園即旱田,地名由來即漢寶所經營之旱田。」。在舊濁水溪多次改道中好幾個村落被大水沖毀,之後只剩下漢寶園,漢寶村也叫做八洲村,這是日治時期移民村的名稱。

光緒時九天玄女神靈路過此地到庄內找許勤做乩童,並做令牌紅布奉祀。後刻七尊神像背在身上濟世,許勤老先生對民眾孩童摸頭念咒去病。後在台十七線西北邊的大族寮建壇,張天師配合九天玄女濟世。因下雨常積水,遷至漢寶海尾成庄。





廟前香爐、大門、中營大將軍等




正殿重建碑及側殿的註生娘娘







廟外空地上放有原廟中舊的石刻,廟後側的民居很古樸



繼續往南走來到王功漁港附近,路邊都是剝蚵小攤,可以吃吃新鮮的海鮮料理。


有間獨特的廟吸引了我,介紹一下:

林希元祖廟:位於芳苑鄉臨海路13號,關於其維基介紹如下:

林希元(1481-1565)是泉州同安人,明朝理學家,和陳琛、張岳並稱「泉州三狂」,成化十七年(1481年)9月30日出生,正德11年(1516年)福建鄉試第四十四名舉人,正德12年(1517年)聯捷丁丑科三甲177名進士,戶部觀政,授南京大理寺評事,升寺副。

推測是移民台灣的泉州同安鄉親將祖先帶過來祭祀,在鄉里間有神奇傳說,這位憂國憂民的進士大儒,化身為王功林姓鄉親守護神,更成為地方重要的信仰。

王功(芳苑)俗語說:「阮祖若有顯,屁股就會疼。」王功當地人若有病痛,可去求希元祖,若得三聖盃,希元祖起駕會指示削去祂金身去做藥,大概是因為怕礙觀瞻,所以求藥人都從臀部削一小塊,回家後放在茶水中煮來喝,病即痊癒。有人喝完「神茶」後,再吃一碗米粉湯或麵線湯,隔天就好了,所以王功又有俗語說:「頭殼暈米粉神;腹肚痛麵線命」

這樣可愛的傳說就這樣成為這座廟的堅實基礎,也可以想像當時混亂的台灣,鄉民們多期盼有林希元這樣的好官員鎮守地方,帶來清明吏治及各種建設開發。





林希元祖廟匾額上題「理學名宦」,廟內正殿及香爐(乙亥年1995年立)、重建石刻等








繼續往南走會來到全台灣面積最大的媽祖廟:

白馬峰普天宮:地址為:芳苑村普天街100號,建於康熙36年(1697年),廟地廣闊為全台灣面積最大的媽祖廟。相傳是福建水汎台灣分防右哨千總陳成功,在番仔挖設右哨練兵場時倡建,並從湄洲天后宮迎奉媽祖神像,廟內留有一塊「清康熙卅六年臘月」木牌證明。

廟宇原在海邊但經發生海水漲潮倒灌,普天宮多次遷徙至咸豐年間再搬。1965年耗資新台幣數十萬重建完成原位在芳中村的廟身,因村內巷道狹窄且舊寺磚瓦剝落,遂計畫在芳苑村芳漢路重建,於1991年冬動工。廟宇遷至之處為芳苑村白馬峰,據說是因一隻白色神馬出入而得名的小沙崙,但沙崙在二十世紀中葉遭洪水沖垮。

雄偉的大門及石獅子(廟正進行工程中)






旁邊有海牛驛站,王功海邊可以親子體驗坐牛車、到海邊挖蛤蜊、抓小蟹等


正殿內只能用宏偉雄偉來形容:








殿內歷史說明及匾額(咸豐9年(1859年)的海國安瀾匾)、文物等:









倡議建廟的福建水汎台灣分防右哨千總陳成功陳將軍



二樓一樣很雄偉





繼續往下一間廟宇:

王功福海宮:創立於1812年(廟方記載始建於1662年),地址為:芳苑鄉民生村芳漢路王功段2號,官網如下:

原為了來往閩台間經營船頭行的郊商興建。嘉慶17年(1812年)當時彰化縣令楊桂森精通勘輿,出巡本地時看福海宮所鎮乃為龍蝦活穴,當時廟宇窄小又是「土角厝」,實不相配遂倡議改建。

福海宮坐東朝西,依據原址退後三步興建,廟埕豎立旗杆兩座,昭顯福海宮屬「宮廟」意義。右後方有一座『福海公園』,右前方則有一口「龍泉井」,與廟埕旗杆取其陰陽均衡之意。
 
楊桂森離台返鄉時(嘉慶18年(1813年)二月終養離任),福海宮只完成正殿,楊桂森曾留偈言:「嗣後福海宮如逢重建,必須座進丁字尺,宜有官銜之人方可負重建之責等指示」。因此日後百年左右一直未整建重修,竟至杉木腐朽,廟頂坍塌,風雨來時還得在神像上戴斗笠遮雨,王功人無奈稱為「媽祖拿雨傘」。

自楊桂森改建福海宮至民國四十七年,已有一四七年之久,其間風雨侵襲,殿宇傾斜頹廢,由於楊桂森偈示後人不敢妄動修造,為顧及安全經王功村民決議重建,敦請彰化縣首屆民選縣長陳錫卿擔任名譽主任委員及主持破土典禮,擇吉日於民國四十七年荔月動工。為何由陳錫卿縣長來擔任主委?民國39年(1950)彰化縣政府成立,陳錫卿擔任官派縣長,民國40年(1951)陳錫卿參加首任民選縣長選舉,選前獲邀至福海宮許願,若能三連任就主持翻建。後來他果然當選縣長並連任,包括官派一任和民選兩任,共擔任三屆縣長。

當時工程初期財源短缺時,媽祖也顯靈,王功沿海附近虱目魚苗大發,家家戶戶不分晝夜張網補撈十二天之久,苗商運銷台南才得知全省其它沿海並無類似所獲,唯獨王功僅有,豐收之餘擁躍捐獻,工程提早於同年臘月完工。








廟前廣場側有一口龍泉井及記錄其神奇由來的石刻:

嘉慶17年
(1812年)彰化知縣楊桂森出巡蒞臨,發現福海宮廟址所鎮乃龍蝦吉穴寶地,鑑勘本吉穴地特殊,於廟右前擇地鑿一口古井曰:「龍泉井」。當地井水含鹹性,惟獨此井之水晶澄不鹹而水質甘甜謂之「龍泉水」,凡筶求准乞者可療諸疾之神效飲用者可保平安。



殿內古色古香的雕刻、匾額、重建石刻紀錄等:雕刻及藻井作工精細華麗,文物香爐等都頗有古意,千里眼順風耳生動有藝術感。




慈航穩渡匾:
道光己丑年(道光9年、1829年)、笨港縣丞沈應清捐獻




螺港尋源匾:是賢良港天后祖祠所贈,這是媽祖誕生地的祖廟所贈,賢良港位於福建莆田市山亭鄉港里村,宋代稱為賢良港,又名黃螺港,位于湄洲灣北岸莆禧半島南端,與湄洲島遙遙相對。


聖地重光匾:
湄洲祖廟己巳年(1989年)所贈


聖德秉坤匾:是泉州天后宮己卯年(1999年)所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