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8日 星期一

萬曆三大征:朝鮮之役

想分析現在的中日關係、日韓關係都應該至少要從這邊開始研究:明朝萬曆朝鮮之役(以下許多文字資料都引用自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0%AC%E6%9B%86%E6%9C%9D%E9%AE%AE%E4%B9%8B%E5%BD%B9

發生於1592-1598年間,明朝萬曆朝鮮之役(韓國稱為壬辰之亂),日本豐臣秀吉連續兩次發兵攻打朝鮮:

第一次:1592年(萬曆20年3月),豐臣秀吉動員三十餘萬兵力,以西國部隊為主的15萬8700人編成九個軍團渡海至朝鮮作戰;宇喜多秀家為總大將,石田三成、增田長盛、大谷吉繼等為總奉行。

第二次:1597年2月(萬曆25年正月),豐臣秀吉發動第二次對朝戰爭,出動陸軍141,490人,水軍22,100人,水陸並進。


這場戰爭導致現在東北亞和亞洲一些局勢的形成,豐臣秀吉要擺平日本國內兩派的鬥爭,也要讓日本各大藩主和武士有更多舞台。朝鮮則出現了李舜臣這個千古難見的優異海軍將領,雖然後來還是在露梁海戰戰死,但對於朝鮮後續的軍事武力建立,以及民族國家的意識、對抗日本及鞏固農業生產、思考戰略地位等都有所醒悟。


根據歷史記載:當時打仗一日糧每一個士兵需要1升5合,馬匹每一日給料豆3升。以此計算一個士兵一年要5.4石,一匹馬一年要9.2石料豆,一人一馬一年要消耗14.6石。因此妳讀到戰國時代大名被封5,000石,其實一年也就只能養342組人馬而已。戰爭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在當時以農業為主的社會結構,長途動員和戰爭型態都需要重新盤算。


根據1569年明兵部侍郎譚綸記載,明朝全國軍隊編制為3,138,300人,實際兵員為845,000人。在帝國北部服役的軍士推測有50萬人,馬匹10萬匹;援助朝鮮的兵力前後合計約12萬人次(非同時派遣),等於明朝北疆約4.17%兵力,數字並不算多,但這種遠征,尤其萬曆有年間有三大征:寧夏之役、朝鮮之役,及平定苗疆的播州之役。都種下了明朝滅亡的遠因。


這場戰爭最可惜是明朝:再一次被後金努爾哈赤觀察出弱點,對於後來跟明朝作戰擁有情報上的優勢,明朝的火炮很強大,但遇到下雨泥濘、在朝鮮的鄉下田間就無法快速移動作戰,明軍的將領彼此指揮系統不連貫,同時將領被後方皇帝或中央兵部限制,常常貽誤戰機,而明軍不同省份軍隊的不合問題,以及作戰時指揮系統的紊亂問題,都赤裸裸凸顯出來。明朝沒有利用這場戰爭改善軍隊的指揮系統和作戰聯通能力,殊為可惜。

遠征戰爭也對明朝形成沉重的財政負擔,作戰軍費實質上由太倉庫支應。太倉庫在1592年時有白銀7,000,000兩,每年流入約2,092,000兩;此戰軍費支出,平均一年達2,400,000兩左右,造成太倉庫赤字,導致明末財政吃緊。

歷史,就是這麼有趣,當妳現在分析東亞局勢,講一大堆日本為何侵略朝鮮和中國,講到朝鮮為何痛恨日本,但台灣和日本很好??以及中日之間的歷史仇恨問題等,都應該從更遙遠的歷史來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