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公館鄉古蹟介紹:尖山雙舉人故居、鶴岡千年鶼鰈老樹、林家龍德第西河堂、石圍牆遺址、大震災石圍牆庄殉難紀念碑、揆一樓關帝廟建於嘉慶22年(1817年)
今天要介紹故鄉苗栗縣公館鄉,這是一個以紅棗以及陶瓷知名的純樸客家鄉鎮,如果從台北過來可以依照我以下的介紹順序去看完古蹟。在開始前可以看看公館鄉的地理位置以及開發歷史:
以下引用維基介紹:
公館鄉舊稱「隘寮下」(或稱「隘寮腳」)、「蛤仔市」,前者得名由來係因早期先民入墾當地時,常受八角崠山區以東的原住民騷擾,於1870年在今日的苗栗縣境內設置銅鑼灣、芎中七、大坑口、蛤仔市四處隘寮,其中後三處隘寮位於當地境內,招集隘勇守衛,聚落位於隘寮下方,故名;後者名稱則是由於當地四周山丘環繞,中間為由後龍溪沖積而成的形似蛤仔的苗栗河谷平原。後因墾戶在此拓墾時所建立租館,乃改名為「公館」。
公館鄉早期為客家人北移苗栗開發時的核心地區。1737年廣東鎮平的客家人徐華均、徐華殿兄弟入墾;1817年,以客家人吳琳芳為首,組織了八十四股開墾石圍牆、中小義一帶。客家人初在福基、石墻開墾時設隘寮守衛,因福基舊稱「上隘寮」,故稱公館街為「隘寮下」;道光年間形成街市;後因當地多為官府辦公或公共建築之辦公事務所在地,因此在1896年初設公館區庄場,1920年實施地方制度後設公館庄;此後「公館」之名沿用至今。
1935年的新竹台中地震造成公館庄250人死亡、1,294戶住家全壞。
以下為公館鄉在苗栗縣位置,以及公館鄉的各村位置:
從位於公館鄉的尖山村開始,以下依序介紹公館的古蹟:
一、尖山雙舉人故居:
劉家對苗栗建設貢獻卓越,特別整理文獻紀錄,根據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摘錄如下:
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02184
公館鄉尖山雙舉人故居創建年代不可考,應為劉氏父子獻廷、劉翰(榜名禎)分別於道光14年(1834)、20年(1840)高中舉人之間。關刀山大地震後倒塌,於昭和12(1937)年重建,民國97(2008)年亦曾修整正廳與院門,始為今貌。劉氏來台祖懷莞原籍廣東省嘉應州平遠縣東石鄉梅子謝七斗黎 ,為文達公派第10 世孫,乾隆初年攜親族來臺,入墾台中市南門一帶。11世蘭斯公遷居公館,其子與孫:劉獻廷及劉禎先後高中舉人,成為地方美談,村落甚至更名為「舉人坪」。
乾隆45年(1780)劉蘭斯向貓閣社道卡斯族頭目租下土地,拓墾公館下三庄有成,遷居尖山開始累積財富,貓閣社族人多數轉往頭屋二岡坪、飛鳳、苗栗南勢一帶拓墾。
雙舉人故居坐北朝南偏東,為背山面水的單進二橫屋三合院,建築空間由外埕、院門、內埕、正身、左單橫屋、右單橫屋所組成。外埕前方有一半月池,除風水考量,還有洗滌、灌溉等用途,外埕鋪水泥地,立有舉人旗桿座兩副。
門前半月池,門樓名為「鐵漢樓」,是燕尾翹脊造型,脊堵有泥塑彩繪。緬懷開創嘉應州(梅州)文風的先賢劉元城。
正身為三開間,硬山馬背屋脊,現覆鐵灰色琉璃瓦型的烤漆鈑,磚造牆身,刷成粉藍色。三門均題有匾額及對聯,正門掛劉氏堂號「彭城堂」,堂聯「及第家經綸永在,文章府門戶增輝」。屋前有蟠龍柱一對,龍柱上書寫:昭和12(1937)年重建紀錄。左右次間與院光門上有泥塑彩繪人物,二者為建築的精華所在。
屋頂樑柱上有精緻泥塑彩繪人物:
正堂兩側題有「餘慶居」、「平為福」,並有對聯:
以下是劉氏家族對苗栗開發歷史貢獻的梳理:
道光6年(1826)北臺灣閩客大械鬥,南庄賽夏族頭目樟加禮女婿黃祈英(外號黃斗乃)協助客家人報仇,率賽夏族人夜襲竹南中港閩南人,造成重大傷亡,閩浙總督孫爾準率兵來臺平亂,黃祈英被捕處死。劉蘭斯獨子劉獻廷平時經常排解地方上閩南客家墾民的糾紛,榮獲朝廷贈「一鄉善士」匾額。劉獻廷與後龍鄭崇和之子鄭用錫(開臺進士後移居竹塹)私交甚篤,兩人為化解閩客械鬥努力奔走,獲得孫爾準嘉許。
劉獻廷自幼好學精通詩文,道光十四年(1834)甲午科舉為鄉試中舉第一人。劉獻廷兒子劉翰也於道光20年(1840)中舉,劉獻廷長子劉金錫14歲喪,童養媳賴四娘守貞未嫁,78歲獲光緒皇帝「貞節牌坊」表彰。賴氏節孝坊以花崗岩砌成,原豎立在苗栗市天雲廟旁,1979年天雲廟改建,移到福星山公園,已被指定為三級古蹟。舊《苗栗縣志》記載:「賴四娘貓裏萬盛女,為舉人劉獻廷子金錫妻,年14寡,夫弟舉人翰以孝順見重,遂以己長子世熙過繼為嗣;娘加撫養族子。光緒9年(1883)旌,時年78,卒年83。」包括劉翰長子在內,先後過繼三子給她,即富春、錦春、添春,其中錦春次子劉緝光(字穆廷),是賴四娘孫子,與知名棟軍將領黃南球共同拓墾獅潭。
光緒15年(1889)苗栗縣設縣,1895年日治又廢縣。據苗栗末代知縣沈茂蔭所編《苗栗縣志》記載,苗栗三山國王廟是道光元年(1821)劉蘭斯所倡捐建造。灌溉苗栗六庄農田的貓裏三汴圳引後龍溪水,是乾隆20年(1755)謝雅仁捐造,劉獻廷、劉翰父子於道光年間亦重修。苗栗、公館隔後龍溪,以前靠渡船過河,劉氏父子亦在鶴仔岡設義渡。
二、鶴岡千年鶼鰈老樹:位於鶴岡村石埔社區,以下引述維基介紹:
位於苗栗縣公館鄉鶴岡村石埔的茄苳樹與樟樹,被當地人視為神樹、夫妻樹。
1992年報導,公館鄉鶴岡村石埔有一棵樹齡估算八百歲、樹高廿二公尺、樹徑二點八公尺的樟樹;旁邊則有樹齡約五百歲、樹高廿一公尺、樹圍七點五公尺的茄苳樹。這兩棵樹過去當地居民都稱祂們為「神木」或「共生樹」。旁又有一棵在二十世紀中葉時長出的榕樹,讓人聯想到一家三口的景象。
目前已整理成一個小公園的樣貌,是休憩的好地方,夏季涼風徐徐、旁邊有小河流過非常清涼。是社區民眾精神信仰以及重要的社區活動場所。
樹下有一個土地公廟,叫做石埔仔伯公廟,是鶴岡村的田頭伯公、開庄伯公廟。
三、公館鄉林家龍德第:位於公館鄉館東村,根據國家文化記憶庫內容如下:
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02185
公館鄉林家龍德第創建於光緒15(1889)年(另一說為同治2(1863)年創立),關刀山大地震毀損不輕,昭和12(1937)年修建,民國75(1986)年亦曾修葺公廳及門樓,始為今貌。林氏祖籍廣東饒平元高都水口社石頭鄉安石樓,14世祖錦含公,乾隆年間攜親族來臺,入墾銅鑼芎蕉灣。17世潤生公移居隘寮下白鶴園現址,為龍德第之創建人。潤生譜名際春,光緒8(1880)年例貢生賜六品官銜,生9子1女,建宅時以「九龍新世第,十德舊家風」為楹聯,九龍謂九男,再添一女為十德,故取名為「龍德第」。又因屋後樹林白鶴成群,鄉人稱「白鶴園林屋」。
龍德第坐東朝西,位屬「獅頭洞」,氣勢不凡。建築格局為單進三合院,由門樓、半月池、內外埕、正身及橫屋組成。門樓為三開間式,翹脊屋頂,門額書「龍德第」及門框題楹聯。由門屋進入即見半月池,池後是外埕,有磚砌圍牆區隔內外埕,內牆對正廳處內凹設天官神位,配有香爐一座。正身屋頂為火型馬背屋脊,覆以平瓦。簷廊均飾以華麗彩繪,為全屋最講究的部分。正廳門額有「西河堂」堂號,內設神龕,祭祀堂上歷代祖先,神龕與翹頭案供桌木雕雕工精緻。
正堂內廳及兩側有培蘭、育桂題字,及屋頂的雕塑繪畫等:
門樓外有旗杆座立於光緒7(1881)年,為砂岩旗杆座,縱128公分、橫36公分,為林際春於光緒6(1880)年名列例貢生次年所立,這是擁有功名才能立的旗竿。
林潤生,譜名際春,創立龍德第,昭和10(1935)年關刀山大地震,林氏宗族於昭和12(1937)年與民國75(1986)年重修,重修時勘輿師說旗杆座可能會破壞家庭和諧而拆除,民國92(2003)年重立旗杆座時四塊柱石只立回兩塊,上有龍、虎雕刻,另兩塊已不見蹤跡。而底座新建也和國家文化記憶庫照片不同,非常可惜。
四、石圍牆遺址:位於公館鄉石墻村,關刀山地震後僅剩一小部分,根據維基內容: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5%9C%8D%E7%89%86%E9%81%BA%E5%9D%80
嘉慶22年(1817年),拓墾銅鑼灣樟樹林的吳琳芳率領墾民至道卡斯族新港社獵場開墾石圍墻庄。在石墻村開設濟仁商店的邱新和說,當時先民為抵禦原住民侵擾與防洪,以高七尺、寬六尺的石牆圍出兩甲地,另設南、北柵門彷如城堡。此處稱為「石城」,作為開發後龍溪上游的前進寨堡。當時墾首吳琳芳出面與新港社平埔族議定,出讓荒埔70至80 餘甲,村民共組81股齊心開墾,石牆上種荊棘樹,石墻外側植刺竹,刺竹外再種一圈棘盤,以抵禦外來入侵者,而「石圍墻」地名則為現今公館鄉石圍村舊址。1960年代村民鄧明開買下種紅棗後牆高僅剩一半,今長8公尺,石墻村仍可見許多小卵石堆成的矮牆。
現場觀察旁有建商正在施工建房,石圍牆在村民鄧明開栽種紅棗農田中,僅剩一小縫隙,實為可惜。
五、大震災石圍牆庄殉難紀念碑:位於石墻村關帝廟(揆一樓)牌樓前,立於1935年5月18日,當年這裡是地震受災戶張雲金與張黃三妹夫妻住家附近,旁邊有濟仁商店可以進去逛逛。以下引述維基介紹:
1935年4月21日早上6點2分是日治時期嚴重的關刀山地震,芮氏規模為7.1,震央位於臺中市北北東30公里處的大安溪中游、大約於今三義鄉鯉魚潭水庫及關刀山一帶,又名關刀山地震。災情最嚴重是沿三義魚藤坪往北延伸到銅鑼新鷄隆、老鷄隆、公館的石圍墻(今石墻村)。光緒年間後龍溪流域中流的老鷄隆、石圍墻等居民定期南下北港媽祖廟進香的傳統。地震當天為農曆三月十七,公館和銅鑼地區正要舉行媽祖進香大拜拜,在外工作者紛紛返家,造成嚴重的傷亡。石墻村全村一百四十二戶有一百四十一戶全倒,僅剩石圍牆北門附近一戶住家半倒。
日本政府在死亡較多的苗栗地區數處設置殉難紀念碑,如銅鑼鄉銅鑼國小側門、公館鄉石墻村、三灣鄉大河派出所等,並訂於陽曆4月21日祭弔。其中大震災石圍牆庄殉難紀念碑立於1935年5月18日、在受災戶張雲金與張黃三妹夫妻住家附近。圓形石碣上刻有受難者姓名,共有八十三位死難者。紀念碑文由陳漢初撰寫。陳漢初的二弟陳漢秋地震去世,當時才29歲。
當時關刀山地震不只在苗栗造成傷亡,也在台中市造成嚴重傷亡,可參見筆者撰寫的文章,知名三義龍騰斷橋也在地震損毀,后里區公所後廣場現立有「大震災內埔庄殉難者追悼碑」,這塊追悼碑原本在舊后里國中校區,在民國55年震災30周年紀念時自后里國中遷移至現址(后里區公所後方)。
台中市后里區古蹟:后里公所內埔庄役場建於日治昭和9年1934年、1935年后里大地震(關刀山大地震)大震災內埔庄殉難者追悼碑、魚藤坪斷橋龍騰斷橋魚藤坪橋
文章連結:
https://youngmindtw.blogspot.com/2022/07/919341935.html
大震災紀念碑前的揆一樓關帝廟,是當地庄民信仰中心,於1817年(嘉慶22)墾首吳琳芳開墾建石圍墻庄時建立,附近地區故稱「關爺埔」。前面介紹僅剩石圍墻一小部分在農田中的駁崁、關帝廟、石母和震災紀念碑,這些都是公館開墾歷史的見證。
Comment Form under post in blogger/blogsp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