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的資源基礎理論(Resource-Based View,RBV)
<放假可以喘口氣思考!!>
這幾年有小小地參與一些農地耕種(半調子、請農業前輩指教)工作,一塊農地如果地力不足,或是閒置過久通常在開啟耕種前要先做一件事:就是把土壤刨起深深一層、然後換取土壤,這個動作就是改善整塊地的土壤,然後重新接水路、打井,或者重新討論改變耕種的作物。換土壤可以改變菌種、肥份、結構等,改變整個耕種環境,才有可能種植特定的作物。
有時候常會看到很多創業朋友會拼命去跟隨某些企業,或者抱怨台灣環境如何??我會想起換土壤的作法,企業管理基礎理論有一個1984年由Wernerfelt提出的資源基礎理論(Resource-Based View,簡稱RBV)(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Birger Wernerfel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5, No. 2. (Apr. - Jun.,
1984), pp. 171-180.)。簡單講就是:企業是各種資源的集合體,由於各種不同原因,企業擁有的資源各不相同,具有異質性,這種異質性決定企業競爭力的差異。創業也是一樣,沒有任何兩個人的出發點是一模一樣的。
很多時候妳拼命去學習別人、或者追隨某些特定人作法,其實是不對的,因為其擁有的資源,妳不一定會擁有,其作法她可以做,可以奏效,但也許妳並無法仿效學習,就算表面上資源都很雷同,最後因為執行力、團隊、時空環境等等因素,其實極難模仿已經成功的典範。加上因為資訊傳播快速,不會只有妳看到成功典範,別人看到也會學習改善,就更會降低學習的效果。
這也是為何我一直強調:創業其實很難教、也不太有系統性課程可以學習,因為變數太多了,要顧慮的層面太多,最後變成必須很有彈性因應環境變化去改變。妳所羨慕、或所學習的對象,往往都是因為考量其整體資源後,該創業者或企業主做出最佳反應的結果,但時空環境變化,還有資源不同,妳其實無法100%去學習。但要不要學習呢??我的看法是:妳可以敞開心胸去跟一些走在前面的前輩學習,多互動多對話,然後建議真的可以去讀讀管理商業等學系,不是為了學位,是為了觀察在某特定環境條件下,那些成功者的應變作法,重點根本不在於其做法為何,妳應該觀察學習的反而是,她們怎樣觀察?怎樣做出應變的思考邏輯,還有她們怎樣觀察變化怎樣因應改變??以及怎樣修正調整??這才是最有價值的部分,根本不是某個特定方法、或是某種特效藥可以克服一切!!
反過來說妳真的應該想想思考自己最後要去的地方,先確定方向,然後偵測環境、評估自己擁有的資源,最後做出調整與變化,而創業也不太可能都100%確認才去做,通常就是有部分把握、思考一部分就先做,這是個性的不同,沒有好壞,有人喜歡一邊做一邊調整、有人則希望<三軍未發,糧草先行>,喜歡把每一個細節都準備好再出發。但說到底就是擁有的資源不同,才有不同的思考和做法。如果妳一直想學習模仿別人,但妳並不擁有那樣的資源,答案其實是很明顯的。這種觀摩是沒有意義的,妳可以花點時間去學習別人,但其實妳更應該花更多時間想想自己要去哪邊?自己擁有那些資源?在現行資源下要怎樣做最好?並且應該怎樣調整?怎樣在失敗後快速修正並且再次測試。妳想去的地方才是最應該花時間思考的!!!
而整體國家環境就像最前面所述,如果土壤環境是特定土壤,那就一定會是某種類型的企業出現,不會有懸念!!如果不改變這個土壤結構,或者根本不做<換土>動作,基本上是不可能有機會改變結構的。就算妳勉強種下去幾株新植物,但土壤菌種、肥份等都沒改變,都是既有的環境,答案是新植物鐵定活不了多久,就算勉強有一兩株活下來,大概也活不了多久、或者也僅能勉強存活而已。如果想要讓新品種植物活的好,最關鍵的點反而應該是<更換土壤基土>。
但很可惜的,這件事要花比較久時間,也必須先讓土壤休養幾年,讓土壤改變結構後才有機會讓新品種植物萌芽茁壯,但通常在台灣是沒人想要這樣做的。但,沒關係,那怕需要用鋤頭一鋤一鋤更換土壤,需要幾年10幾年,至少我看到已經有越來越多農夫醒過來,開始體認到這個事實,那...........
就讓我們彎下腰、開始換土吧!
Comment Form under post in blogger/blogsp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