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虹霓。只恐花深裏,紅露溼人衣:紀念余英時大師,論其師承及台灣是否脫離中華文化?
一代歷史史學泰斗余英時大師於8月1日辭世,新聞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5651678
1930年1月22日-2021年8月1日,安徽潛山人,生於天津,華裔歷史學家,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會院士,主攻思想史研究,大部分職業生涯都在美國,研究範圍縱橫三千年中國思想史,是一位「追求純粹的學人」,以史學家的敏銳透射現實,儘管「一生禍盡文字出」,他仍堅守傳統知識份子一種「單純的倔強」。
大師的偉大毋需多言,這邊是其維基紀錄: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D%99%E8%8B%B1%E6%99%82
大師的成就如下(以下摘錄自維基):
歷任密西根大學副教授、哈佛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校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新亞中學校董會成員、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現為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曾於1991年至1992年任美國康乃爾大學第一任胡適講座訪問教授。
桃李滿天下,於美任教期間,培養出許多史學學者,包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黃進興(2008年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現任中研院副院長、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兼任教授)、陳弱水、康樂(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王汎森(中研院院士,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因院長翁啟惠辭職短暫代理院長職務、曾任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林富士(中研院特聘研究員、曾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教育部顧問室召集人、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及四川大學的羅志田(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2003調任北大歷史系教授、曾任四川大學文科傑出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客座研究員、近代史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等職)等人。
曾獲以下獎項:
1991年行政院文化獎、2006年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2014首屆唐獎「漢學獎」得主、新亞書院設置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台灣政大2019年第一任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名譽講座教授。2019年楊光宇先生以余英時(Yuyingshih)命名28966號小行星。
至於有人提到台灣脫離中華文化,個人彙整余英時大師師承如下:
1950年起入讀香港新亞書院及新亞研究所師從國學大師錢穆,1952年畢業是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生。後留學哈佛大學師從漢學泰斗楊聯陞教授: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5%8A%E8%81%AF%E9%99%9E
後取得歷史學哲學博士學位,1959年在哈佛認識張灝(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榮休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劍橋中國史》晚清部分撰稿人之一),維基資料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B5%E7%81%9D
而楊聯陞教授(1914年7月26日-1990年11月16日)是國際知名漢學大師、哈佛大學榮譽教授。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經濟系,由知名學者陳寅恪指導畢業論文《租庸調到兩稅法》。1940年就讀哈佛大學,1942年獲哈佛大學碩士學位,1946年獲博士學位,博士論文《晉書·食貨志譯注》、1952年出版《中國的貨幣與信用》楊聯陞與胡適有深厚交情,終身以師禮尊之( 《論學談詩二十年:胡適楊聯陞往來書札》,台灣: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因此余英時的老師楊聯陞是陳寅恪入門學生、是胡適的學生輩。
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維基資料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88%E5%AF%85%E6%81%AA
而陳寅恪另兩個知名的學生如下: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維基資料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A3%E7%BE%A1%E6%9E%97
季羨林是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北大教授、輔仁大學教授。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翌年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北大東方語言系任教授。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與反右運動,批判右派份子。文化大革命初期曾參加造反派組織井岡山兵團,在鬥爭中失利列為反革命,下放牛棚遭受迫害。1973年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1977年完成全譯本。
1989年六四期間,根據季羨林門生張曼菱《季羨林——追念與思考》一文內容,季羨林曾兩度搭乘三輪車高舉「一級教授季羨林」白布條到天安門探望學生。1999應聖嚴法師邀請赴台訪問,到胡適墓園祭拜寫下《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一文:
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全文連結:http://history.sina.com.cn/bk/mgs/2014-08-07/102197079.shtml
而陳寅恪另一個學生:
周一良(1913年1月19日-2001年10月23日)維基資料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1%A8%E4%B8%80%E8%89%AF
周一良出身於知名的文化企業世家建德周氏,曾祖父是清朝重臣周馥、祖父是清末醫學家、光緒進士周學海,父親是知名實業家、收藏家周叔弢(讀音:ㄊㄠ、拼音:tāo)。1946回燕京大學任教、1947轉往清華大學、1952後在北大歷史系任教授,擔任過北大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亞洲史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等職務。此外周還曾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科學文化史》第三卷編委會的編委、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日本史學會名譽會長等職務。
1951周一良投身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和馬列史觀,其師陳寅恪寫諷刺詩:
八股文章試帖詩,宗朱頌聖有成規, 白頭宮女笑哈哈,眉樣文章又入時。
1953配合對胡適批判與清算,周一良發表「眉樣文章」《西洋漢學與胡適》在家信中將胡適稱為「文化買辦」,一反49年前與胡適親密合作與敬重態度。1958「大躍進」進行學術批判又轉而批判陳寅恪。晚年周一良自述:
當時我入黨已經兩年,對於黨的號召更是無不積極響應,義無反顧。黨叫我批判陳寅恪先生,我的態度和五年前批判胡適時就大不一樣,不加任何思索就執行支部的意圖,從未想到有一天萬一跟陳先生見面的話何以自處,或者見陳先生於地下之時應該怎樣。但是物極必反,這次「批陳」以後,我倒是逐漸更深刻地認識陳先生學術的偉大。
1999陳寅恪誕辰110周年學術會議(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周發表《向陳先生請罪》,由胡守為教授代宣讀,內容:
我相信我這個迷途知返的弟子,將來一旦見陳先生於地下,陳先生一定不會再以破門之罰來待我,而是像從前一樣……就如同在清華新西院、紐約布魯克林26號碼頭輪船上,嶺南大學東南區1號樓上那樣的和諧而溫馨。
結論:
1、台灣文化及學術根本沒有脫離中華文化,因為許多學術訓練可參考以上學術脈絡,根本不存˙在台灣學術界脫離中華文化傳承的問題。
2、台灣學術原本就可以自立一派,即便台灣獨立為一國,也仍然無損台灣學者進行對於中華文化研究的基礎及論點,站在外在的台灣學術界,也許對於中華文化、歷史研究等都可能會有更獨特更優異的觀點。
3、台灣是研究中華文化的重鎮,更是未來中華文化歷史等研究的重點區域。更可以用其他國家角度來解析,更可以延伸出更完整的論點與研究成果。
--------------------------以下節錄自維基百科內容----------------------------------
學術觀點:
以天人合一看傳統中國的軸心突破:將中國軸心世紀的突破和西方作對比,余英時認為中國在突破後的超越精神世界是內向的,可簡稱為「內向超越」,與西方突破後的「外在超越」是兩條不同的文化道路。中國的超越世界:「道」是「天人合一」的產品,即由人將作為價值源頭的「天」收入「心」中,所以在「內」而不在「外」。
1949年後的中國大陸,所有歷史都是假歷史:2002年余英時接受訪問時表示:中國大陸從1949年到現在沒有歷史,有的「歷史」都是假歷史,是為了政治宣傳而造出來的偽歷史。要揭穿偽歷史,只有將來學術完全自由以後,資料開放,根據原始資料說話才可以。
對於時政看法:
自1980年代起,他經常在台灣發表許多政論文章為台灣黨外運動發聲,一度為美麗島事件投書《紐約時報》,替黨外仗義直言。當時馬英九曾代表中華民國政府的立場反駁他。
1、評台灣太陽花學運、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2014年,台港媒體轉載余英時對太陽花學運反「服務貿易協議」看法,指大陸以經濟促進統一的障眼法已被識破。台灣公民,特別是青年一代,對於中共極權政府極端不信任。這次公民抗議是一場保衛並提高台灣民主體制的運動。他認為中共一直在千方百計地企圖摧毀台灣的民主,台灣的人民和政府都必須把警惕提到最高的程度。民主是台灣安全的最大保證。
2、呼籲馬英九政府檢討對大陸政策
「如果國民黨走太遠,恐怕要換一個政黨。」2014年6月20日,他提醒國民黨政府珍惜台灣民主成績,檢討對大陸的政策,「不能給共產黨什麼都好商量的印象,最後恐造成把台灣送給共產黨。」他並非認為一定要政黨輪替,但任何人執政,都不能給共產黨彼此可以統一的印象。「政策決定的機構該有明顯態度,生意是生意,主權不能放棄。」台灣沒有大陸經濟交換,仍可活得好(2014,記者何定照,聯合報)。
3、批評台灣「畏共」、批馬英九沒出息
2013年中國流亡維權人士陳光誠訪台,總統馬英九、龍應台未會面,余英時接受聯合報系專訪時批評「畏共、沒出息到極點、很丟臉」。
「台灣有很大的心理問題,包括國民黨在內,就是畏共怕共,怕得不得了...,另外一種就是怕台獨,於是就想用對岸來控制台獨。」「這種想法是很自私的想法,說老實話,如果繼續這樣顧忌下去,那最後只有向共產黨投降。如果這樣子,那當初何必跑到台灣來,在南京簽字投降不就完了嗎?」。2008年總統大選前夕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曾表示「馬英九過去對大陸的民主曾表達關切﹐他對法輪功、六四天安門事件的態度﹐都是有案可稽的。如果他當選總統﹐我希望他能繼續堅持下去﹐不要受國民黨內一些人因為個人的利益所牽絆。」2012年總統大選時,他曾加入連署支持馬英九連任。周
4、公開支持反媒體壟斷拒絕中時運動
2012年,余英時把親筆信函〈覆黃國昌先生函〉傳真給澄社社長黃國昌,公開支持台北青年學生「拒黑手,反壟斷,要新聞自由」反旺中的拒絕中時運動,批評中共透過蔡衍明收購臺灣媒體控制台灣輿論,呼籲台灣民眾以香港為鑑,要盡一切力量維護中華民國的獨立主權(自由時報、中國時報各報報導)。
5、關於中國大陸
中共將很快垮台
他認為民主思想從儒家「以人為本」思想發展而出,清末的儒家要求人人有尊嚴,但在共產黨統治的國家完全被抹滅,從1920年代開始就極力破壞,僅以暴力統治國家,人活著失去尊嚴;領導人更迭至今,只是越加腐敗,變成「最壞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主義、黨的資本主義」,看不見改變的希望,共產黨政府一定「很快會垮台!」。
持續聲援六四天安門事件
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後,當時出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的他也在美國學術界發起聲援活動。他在《紐約時報》刊登全版廣告,大力支持中國大陸的民主運動。對於六四天安門事件後被迫流亡海外的一批知識分子和學運領袖,包括劉賓雁、蘇曉康、孔捷生、陳奎德、阮銘、遠志明、張郎郎、張伯笠和白夢等人來說,「普林斯頓中國學社」是他們人生旅途中最難忘的驛站和庇護所,而余英時夫婦的催生功不可沒。余英時在專訪中透露,在六四天安門事件中,余英時表妹的兒子在長安街附近的二十八中學旁邊遇難,年僅19歲。余英時2014年表示,希望中國共產黨平反六四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期待。了解中共的基本性質是揭開六四屠殺真相的一把鑰匙。對於中共而言,政權就是它的宇宙,習近平時代也絲毫沒有改變這一點。中共用暴力來鎮壓一切,用錢來收買一切。
不看好習近平的「中國夢」
2013年,余英時接受專訪時表示:不認為中國真正崛起了,中共政權也不可能長期維持,政治制度一定要有變革。不看好習近平的「中國夢」,自己的「夢」就是大家平平安安,要做什麼就做什麼,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認為中華民國政府跟中共打交道要有原則,不要怕中共,要保持民主自由這套價值觀(北美世界日報、自由亞洲電台)。
學術書籍遭中共當局禁制
儘管其思想與中國共產黨的北京當局思想相牴觸,但他的著作2004年後曾在中國大陸大量出版。2014年《蘋果日報》報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達通知,要求將余英時的著作全部下架,並稱有關部門把出余英時作品的多家出版社領導召到北京「訓話」。10月15日,《環球時報》報導稱多家書店店員表示書店並沒有接到下架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