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3日 星期二

台中市梧棲區真武宮介紹:鄰近台中港(梧棲港)建於道光25年(1845年)真武宮文獻考證及照片!



「威昭瀛嶼」匾為戴潮春事件後同治3年(1864)彰化知縣王楨及守備鄭榮為叩謝玄天上帝而獻贈。

今天介紹台中市梧棲區、鄰近台中港(梧棲港)的真武宮,是道光25年(1845)由蔡大聘等6名水郊郊商,創建於當時梧棲港前。
地址為:梧棲區中和里西建路104號,以下是台中市文化資產處介紹:

https://www.tchac.taichung.gov.tw/building?uid=33&pid=25

關於郊商維基介紹: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83%8A

日治昭和10年(1935)震災後重修,整體廟宇建築保存原閩南寺廟的建築風格與形制。寺廟坐北朝南,三川殿、拜殿、正殿格局完整,廟的建築基地較狹小,拜殿延伸而與三川殿相接,至為特殊。三川殿門面尚為木作,是為硬山式建築,大木結構造型典雅,瓜筒造型優美,屬泉派之作法,線條流暢簡潔,細部裝飾樸實素淨全展露地方匠藝的傳統風貌。

廟內現存「威昭瀛嶼」匾,為戴潮春事件之見證,乃是同治3年(1864)彰化知縣王楨及守備鄭榮為叩謝玄天上帝而獻贈。根據臺中縣縣定古蹟梧棲真武宮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紀錄:本匾上下落款為「同治元年陸月,統帶淡勇防甲,進攻梧棲海埔厝等庄,二年十一月隨同丁觀察克復漳城,皆叨」、「神佑,同治三年三月吉日,信官王楨,鄭榮仝叩謝」,落款中的丁觀察即丁曰健。

匾文落款最後是「同治三年三月吉旦信官王楨、鄭榮叩謝」,可見此匾是在會攻北勢湳之前敬立的,亦有兼求神明繼續保佑攻伐順利,殲此匪寇,凱旋歸來之心意。類似匾額在台中縣、苗栗縣共有七方之多,除梧棲真武宮的「威昭瀛嶼」匾外,尚有大庄浩天宮的「德保生民」匾、萬興宮的「護國佑民」匾、大甲鎮瀾宮的「慈芘兵戎」、「德保生民」二匾、清水紫雲巖的「慈芘兵戎」匾,與通宵鎮慈雲寺的「慈芘兵戎」匾。七方匾額題詞不儘相同,上下落款則完全一樣。可知王、鄭兩人同為戰友,出生入死,並肩作戰,所以乃一致行動參拜神明,一則祈求庇祐生民,再則祈求剿撫順利,其所敬拜的神明計有:觀世音菩薩、天上聖母、真武大帝、蘇府王爺等四尊,立匾地區正與當年他們兩人率勇駐守,攻伐剿滅戴黨的地方完全符合,不僅印証文獻史料,補其不足,更說明了戴亂戰役的慘酷與慘烈。

而真武宮題詞獨不同其他匾,極有可能是在進攻福州厝、海埔厝等十數庄的前夕,時官軍駐紮梧棲,兩人不敢確保這場大戰的生死成敗,誠心入廟禱告具有戰神神能的真武大帝,之後三日大戰,果真殺賊無算,焚燬各莊,大獲全勝,故獻詞「威昭瀛嶼」而不是「慈芘兵戎」或「護國佑民」、「德保生民」了。尤其值得進一步析論者:七方匾額,梧棲地區獨占其三,幾近半數,突顯梧棲港在戴案亂事中的重要地位。


廟中的碑文及牌匾:





真武宮的建立年代有以下考證:有說道光10年(1830年)、或有道光26年(1846)年,或道光28年(1848年),也有道光29年(1849年)說法,可考證資料有三(根據臺中縣縣定古蹟梧棲真武宮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來源為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網站:

https://tm.ncl.edu.tw/article?u=022_003_00002203

一、宮中有一梁籤,上書「民前六十三年歲次己酉,新建真武行宮,總理集順號正董事蔡大聘、虎班,副董事蔡金鈔、(金)輟暨外二人同建,民國四十二年仲秋月重修」,由此可知興建年代為道光29年己酉年(1849年),創建者為當時郊商集順號之蔡大聘、與蔡虎班、蔡金鈔、蔡金輟及其他不知名號二人,合計六人;當時廟名為「真武行宮」,且已有正、副董事之分職組織。不過此籤文是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重修所寫,並未能確認是否為清道光原物?或是重修仿製?

二、日治明治30年(光緒23年、1897年)十二月底所作寺廟調查,登記創建年代為道光25年(1845年)。

三、大正初期日人所作《寺廟台帳》之調查,「創立年月日」欄登記為道光26年(1846年)。

樑籤中記載當初創廟者有六人,卻只記下:蔡大聘、虎班、金鈔、金輟等四人,今据《寺廟台帳》記載又得蔡金權一人,尚有一人未知是誰?按黃海泉〈梧棲風土記〉提及:

咸豐己酉(按咸豐無己酉干支,為道光己酉二十九年之誤)建造地藏廟於海岸之處。考係當時海上溺死者多,葬埋於海灘岸,乃建此以鎮之。故廟後有埋骨一所,有存碑之可據。同年蔡牲倡建真武宮,奉祀玄天上帝。

此文因是用毛筆手寫,稍嫌潦草,又有塗註,「牲」字又像「姓」字,因此若筆者個人判讀是「牲」字無誤,果真是「蔡牲」其人,並非指真武宮是「蔡姓」族人倡建,至此,當初創建真武宮之六人均已查考得知,即:蔡大聘、虎班、金鈔、金輟、金權、牲等六人,其中前五人為郊商,蔡牲亦頗有可能是,則真武宮之創建確為蔡姓郊商六人倡建。創建因緣是因昔年赴武當山進香朝拜,加之神為航海守護神,祈求保佑航運平安,經商順利,大發利市,六人遂共同募捐五千元倡建。如是,放眼全台上帝公廟,是直接從武當山分香而來的,殆寥寥無幾,則梧棲真武宮之古蹟價值又增一項矣!

 


廟前石獅及樑柱、屋簷雕刻建築等特色















根據臺中縣縣定古蹟梧棲真武宮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摘要:

清末唐贊袞《台陽見聞錄》記有:鹿港沿海一帶,港道分歧,南則王功、番挖、西港、麥寮、五條港、下湖等澳,北則草港、福安港、水裡港、梧棲、高密等澳,綿延百餘里,輕貨重偁,皆由鹿港配運。

可見直到清末,鹿港雖有衰退之象,但仍然是中部商業要津,中部地區對大陸內地的輸出入貨物,還是大多經由鹿港出入。清代鹿港位居南北之城鎮市場,甚至遠及大甲溪、北港溪一帶,與這地區的港口聯結緊密,組成一個港口系統,彼此依存互補。但是梧棲港則不然,其種種條件均不如鹿港。台灣早期方志之圖文並未有梧棲紀錄,直到道光年間出版的《彰化縣志》的山川圖才出現「五汊港」,同書〈封域志‧山川篇〉記:「五叉港;海汊,在沙轆庄北。」同卷〈海道篇〉又記:「彰化港口,以鹿港為正口,然沙汕時常淤塞。……近日草港、大肚尾、五汊港等澳小船遇風亦嘗寄泊,惟配運大船則不能入耳。」大船不能出入一語,已充分反映出梧棲港的港口條件,由於梧棲港位於大甲溪、大肚溪兩溪口之間,漂沙嚴重,再加上海口荒埔的大量拓墾,以及地殼板塊隆起上升的原因,時為良港,時為砂壅,港道深淺變化極大,到咸豐年間,往來船隻轉到南方的塗葛堀(約今龍井鄉麗水村,位在大肚溪口)。在同治年間纂修的《台灣府輿圖纂要》〈彰化縣圖〉內註明:「五汊港即梧棲港,大潮深三、四尺,近年新開竹筏港,可泊米船三,四十號。」黃海泉在〈梧棲沿革誌〉記:「當時塭堀西北始初之港地,為河流淘浪南遷,距街之對面約百步,曰竹筏頭。繼則南遷稱翻身港。后又遷向西南曰大港,由是出入必經斯港(即最欣盛之港)。經十餘年間曾幾次為波臣侵襲,舟遷移於南曰新港(安良港之對面)。後復遷舊港,繼又南遷塗葛堀之西,距梧棲一里許。然塗葛堀係偏僻鄉村,居民稀少,商肆寥寥,梧棲商人因設行棧於此,出入船舶但須來梧棲即是明証,也因此才會出現梧棲港有數次興衰更迭的變遷歷史。


總之,梧棲港對清代台灣本島而言,其地位不過是沿岸航運的中繼站,及海岸至近山地區的物產出入港,乃至移民的登陸口岸,因此梧棲雖然在乾隆末年已發展出港口街肆,但港口功能之發揮與市面之繁榮,則以道光時代為盛。明白此一時代背景,才能明白何以梧棲眾多老廟均是創建於道光年間,而不是乾隆年間;創建者率多是行郊的商人階級,而不是農、工的勞動階級。換言之,真武宮與其他諸多老廟之存在,見證了梧棲港口的發展史,也印證了梧棲第一次繁榮期-清代道光時代(十九世紀中葉),此為真武宮古蹟價值之一。 

真武宮正殿、殿內雕刻及樑柱地基等









摘錄自臺中縣縣定古蹟梧棲真武宮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

真武宮座北朝南,正符合當年梧棲街廓的發展方向。其前空地為昔日的「車埕」,正是港口搬運、進出貨物的交通工具-牛車停放的所在,同時我們也可想像此地是貨物進出的集散地,昔年應該會有許多貯存貨物的倉庫-行棧及郊行的辦公室,甚至廟門口、三川殿也應該是碼頭搬運工的休憩連絡所在。當時的盛況,據前引黃海泉〈梧棲沿革誌〉所載:

在廟乃真武宮、蘇王廟、朝元宮、地藏廟歷史最久。本鎮極盛時乃遜清道光戊申(二十八年,一八四八年)起,至辛巳年(按指光緒七年,一八八一年,共計興盛三十四年)大小行棧有五黃十八蔡之多,其他雜姓共四十六店,楊姓富冠一方。有泉郊、廈郊二郊;廈郊則與鷺江(按即廈門)、漳邑通商,泉郊則與泉邑、汕頭等處往來,商旅日約千計,民戶八十餘,業商者達三分之一,住民大半賴斯港以維生,港灣桅檣如林、貨積如山,竹筏四十餘隻、陸運之牛車四十餘輛、溪船十餘隻、鞍邊船十餘隻,船舶往來每年均超過六百餘次。 

廟門外各種古老石刻及景象:

真武宮旁的真武小徑,地面有157隻彩繪小老虎,可以數數看喔。







真武宮創建根據坊間及廟方資料,大體如下:

梧棲真武宮主祀神明為玄天上帝,創建於道光29年(台中縣寺廟台帳則記載為道光26年),是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南門外二十一都蓮塘鄉(今福建省泉州市轄石獅市蚶江鎮蓮塘村))蔡姓族人,由原鄉玄天上帝廟分靈來台奉祀。蔡姓族人感念原鄉守護神玄天上帝保佑平安渡台,且庇佑在台拓墾有成,創建之初刻意仿照原鄉玄天上帝祖廟格局與樣式來興建真武宮。

大正年間《寺廟台帳》對創廟緣起清楚記載:真武宮主神乃玄天上帝,是從武當山祖廟分香而來,當初創立者有一回赴武當山進香迎回。記載廟創立者為道光26年水郊「蔡金权」祈求航海平安,商業繁昌募捐五千元建築。其中「蔡金权」名字用毛筆潦草寫下,後代誤讀將「权」看成「杯」字,甚至將「金」讀成「水」字,遂出現「蔡水杯」姓名以訛傳訛至今。可見真武宮主神玄天上帝是從原鄉泉州晉江蓮塘縣上帝廟分靈而來的說法並不正確,真武宮是直接從湖北武當山祖廟分香而來的。

最後關於真武宮兩則傳說附在最後,非常有趣提供大家參考!!!

(一)地方耆老口述約在七十年前,日治末期時,當廟方聘請匠師要塑造馬少爺公神像時,正苦於不知如何下手造型時,有一住在陳厝庄(今福德里)的牧童經過,便隨興擺了個執鞭牽牛的模樣,於是泥塑師傅果真照其姿態形塑。該牧童不久隨即病故,民間傳說該牧童羽化成馬少爺公,保護幼童特別靈異。由於該牧童生前最喜歡吃「米粉芋」及「花生糖」,因此鄉民祭拜時,供品一定要準備這兩樣食物,以承其歡,求其靈。

(二)約八十年前,草湳地方出現蛇精附身人體作怪,使地方不寧,狗不吠、雞不啼,瘴癘肆虐、五穀不登,居民痛苦不堪,於是至真武宮求助上帝公平妖除害。上帝公搭乘神轎前往除妖(一說先指示七王爺為先鋒前往收妖),在到達達天宮土地公廟附近民宅時,一時風雨大作,草木皆兵,突見神轎由民宅圍牆的院門衝進,一陣廝殺,院內由吵雜歸於平靜。據說蛇精敗去,不再入庄行害。事平神轎要退出宅門時,竟發現宅門寬度比神轎還窄,則當初如何進入,眾人大惑不解,最後只有由圍牆上方抬出收兵,眾信至今引為神蹟,嘖嘖稱奇。